
建設無障礙社區:GIS評估醫療、社會與交通,應對人口老化增輪椅友善設施
根據《香港統計月刊》在2020年底的數據顯示,香港約有24.4萬名身體活動能力受限制的殘疾人士,其中輪椅使用者約有11.57萬人,佔整體的47.4%。隨著人口持續老化,預計未來輪椅使用者的數量將會與日俱增,增加無障礙設施的需求將更形迫切。
全球不少城市已積極打造無障礙環境,以方便輪椅使用者出行。例如西班牙的巴塞隆拿以其無障礙的公共交通和平滑的人行道著稱;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提供廣泛的公共交通系統給輪椅使用者選擇,包括有輪椅設施的電車、巴士、地鐵和渡輪。而葡萄牙的里斯本和波多兩座城市,大部分地鐵站都設有無障礙設施,包括斜道、電梯和無障礙衞生間,並採用低地台入口設計,以及寬闊的車門與輪椅專用空間,充分考慮輪椅使用者的需要。
不過,要在保育舊城區打造無障礙環境也是極大挑戰。歐洲不少古城的街道都鋪上鵝卵石,這對輪椅使用者造成極大不便,而芬蘭第二古老的城市波爾沃鎮(Porvoo)就是其中一例。為解決這難題,當地便有人以單車接駁輪椅的創意方式,為長者及輪椅使用者提供免費接送服務,過程中行經的路線會經過事先測試,避開危險或不平坦的路段,確保乘客安全,可謂非常貼心。
日本同樣在無障礙措施方面投入許多心力,自1994年起便實施各種相關法例,規定公共空間如道路、建築物出入口、交通工具等都必須推行無障礙政策,又有專為輪椅人士旅遊而設的手機應用程式,清楚顯示各種輪椅友善設施,以及沿途的無障礙餐廳、住宿、景點、停車場等資訊。
至於香港,政府多年來致力發展無障礙社區,於各區增設升降機、斜道等無障礙通道設施,並設有清晰的指示標誌,方便輪椅人士使用。輪椅人士也可以透過運輸署的「香港出行易」應用程式內的無障礙路線功能,查詢行動輔助路線,以掌握沿途升降機、斜道等設施的位置。同時,地政總署開發的三維數碼地圖,也逐步整合政府設施入口的輪椅通行資訊及公共升降機數據,以便輪椅人士無障礙出行。
不過,有研究顯示,香港在無障礙建設方面仍有改善空間。今年Esri青年學人大獎其中一位得獎者陳祉陶同學,就以《共融香港--無障礙環境》(Universal Accessibility)為題進行研究,以老齡人口眾多的港島東區為研究對象,從醫療、社會和交通三大範疇的設施評估無障礙設施是否足夠。當中運用了地理資訊系統(GIS)對通往地鐵站路徑上的無障礙設施進行多重分析。結果發現,該區無障礙設施普遍不足,建議當局增設升降機與斜道,有助建設更包容的無障礙社區。
建設無障礙社區不單是設施的考量,還是對社會共融理念的實踐,這需要政府的推動、科技的輔助,以及市民大眾的支持和參與。我相信只要社會多一分關懷與包容,我們的城市會變得更加美好。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