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重要的是沒有講的

陶冬
陶冬天下

  2020年的中國政府工作報告,多數人將注意力放在財政赤字的多寡上。筆者認為,這是聚錯焦了。李克強政府2012年成立,2012-19年這八年期間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是「發展」,每份報告中平均出現了130次,在今年的政府報告中排第一的還是「發展」但是頻率只有69次,只有過去的一半多一點。接下來過去出現最頻繁的四個詞是「改革」、「建設」、「推進」、「經濟」,這次被「就業」、「疫情」、「企業」、「支持」所取代,「建設」和「經濟」排到#6、#7,「改革」的排名更退出前十。這是一份疫情下的工作報告,重點完全不同。

 

  這份疫情下的工作報導,計劃安排財政赤字GDP比率3.6%,這個數字讓不少投資者,尤其是海外投資者感到失望。的確,中國政府這次不想搞2009年的四萬億翻版,救了全世界卻自己背上一身債,至今尚未擺脫其長期副作用。

 

  但是綜合財政開支約佔到GDP 11%,其實規模也不小,各地市政基礎設施遍地開花就是證明,在水泥、挖掘機訂單飆升就是證明。應該說這是一個相對持平的預算,既要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又要維持財政平衡、預留政策空間。在這個大框架下,筆者認為有四個看點:

 

  1)北京決定不搞赤字財政貨幣化,維持央行的獨立性。這種做法與美國的政策形成鮮明對照,兩國走出不同的政策路徑。這麼做,短期央行印錢有限,人民幣金融資產升值可能不及美元資產,長期對經濟平衡和發展卻是好事。這也預示中國政府在保住就業和民生的前提下,願意允許經濟出現周期性下滑,今年對降息不要有太大的期望。

 

  2)財政支出下沉到市縣單位,增強對地方的支付轉讓,有利基層和低端消費。這次新增赤字一萬億和抗疫債券一萬億全部下發到基層,中央非剛性支出被砍了近一半,資金明顯去往基層,去往民生和新城建。這是和過去不同的打法,效果有待檢驗,不過受惠主體應該不同。

 

  3)這次不提增長目標,固然有疫情的原因,也可能以後都不再規定死增長目標。自從朱鎔基時代,增長目標是政府經濟施政的重中之重,為此投入了大量的資源,政策邊際效果卻在遞減,甚至鼓勵數據造假。GDP本位主義可能徹底結束。

 

  4)「兩新一重」值得關注,這可能是中國經濟未來的宏觀方向。兩新是新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一重指國家重點建設如雄安、交通水利工程等。中國的城鎮化建設走到這一步,需要在節奏和方向上作調整,城市舊區改造、四五線城市建設是一個方向。新基建雖然政府投入不多,但是會在政策上鼓勵民企投入,為中國率先進入數據和智能時代奠定基礎。

 

  2020年是實現小康社會的最後一年,GDP要比十年前翻倍,經濟學家也據此認為今年增長需要達到5.5-5.7%。政府口風似乎已轉,小康社會是社會經濟全方位的目標,不僅僅是GDP數值。換言之,政府不會強求GDP翻番。如果增長動力不足,在就業和民生不出問題的情況下,政府可以接受經濟出現周期性回落。但是政府並沒有消極不作為,兩會後「地攤經濟」一夜間遍地開花,在不無限擴大財政赤字的情況下,尋找增加就業和改善民生的新路子。

 

  本文原載於今周刊,為個人觀點,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View comment ...View 11 comment ...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