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釋法頻率才是合理期望!

減釋法頻率才是合理期望!

林奮強
盛衰關鍵

  人大釋法至今一周,縱使法理依據已被社會及專家充分確立,但仍有部分律師和政客,用高掛「貞節牌坊」的口吻喊著「一次也嫌多」。筆者認為,這在人類社會絕對是個錯誤期望!一國兩制和基本法都是史無前例的原創制度,但除非它們是先知,否則不可能預期早在1997年已能全數預見、並已悉數立法照顧到未來50年會出現的所有環境轉變,所以直至2047年也不需因應社會新發展及新需要而釋法。

 

法例應該因應時代的改變,不能固守一個成就的觀念。(資料圖片)

 

  所以我們對釋法的「合理期望」,理應是「釋法一定會出現,但可預期頻率會漸漸降低」:⑴隨著社會轉變日多,觸及到香港普通法「邊界」(edge)的案件及不確定性會相應增加。⑵運用基本法的最初幾年,因制度及各種法律定義還未經實踐的磨練和考驗,因而需要釋法的澄清。就正如我們買了新電腦或手機,起初都會多查看說明書,而隨時日過去,操作熟練則漸無此需要。又打個比方,釋法就好比查字典。即使同樣都是說英語,一個美國人到英國定居,也肯定要一段時間,才能弄清美英兩地的俚語、字詞用法不同等分別。這是一定會出現的文化磨合,隨着時日逐漸減少,便再不用查字典了。

 

5次釋法 均屬於憲制外交範疇

 

  事實上,在一國兩制、50年不變中,已步入「中年」的香港,以上兩點對基本法的「合理期望」亦確可見於最初的20年:回歸至今,人大先後五次釋法。而爭議及震撼最大的並非今次,而是第一次關於居港權的釋法。1999年1月,終審法院就「吳嘉玲案」宣判,指出所有香港永久居民在國內所生子女,不論有否單程證、婚生或非婚生,不論出生時父或母是否已成為香港居民,均擁有居港權。當時政府估計在10年內可能有多達167萬人可從內地移居香港,人口壓力沉重。

 

  同年5月,特區政府提請第一次人大釋法。6月,人大釋法指,只有獲批單程證的香港永久居民在內地所生子女才享有居港權,令有權來港的人數減至27萬。當年的釋法也非沒有爭議:特區政府直接向中央提請釋法,被指「繞過法院」、行政干預司法、破壞司法獨立。維基解密文件更指,當時終審法院五名常任法官曾考慮集體辭職抗議。

 

  其後的第二、三、四次都是源於香港法律上有含糊之處,需要人大清晰定義,而且都屬本港高度自治範疇以外的事件(包括憲制、外交),分別在2004年關於政制改革的路線圖(人大主動釋法),2005年關於特首任期(特區政府提請)及2011年的剛果案(終審庭提請)。首三次人大主動或港府提請釋法,一如所料都集中於基本法實施的最初8年,隨後的11年,當制度運作逐漸純熟,就只出現了2011年的剛果案。今次若非有兩位不知分寸的港獨派年輕人鹵莽行事,令人大再度主動釋法,可能在50年不變的最後43年都不會出現!在有些政客及法律界人士把釋法誇大成世界末日的同時,怎麼不見有很多大狀指出,問題源起其實是推動港獨的政客而非中央?

 

法例非鐵板 因應事件及時代演變

 

  普通法倚重「案例」,亦因此法例的改變通常都不是由「遠慮」推動,而是由「近憂」,即立法時未必能預計到的事件和情況觸發。例如,法改會最近提議修改有關殘疾人士被性侵犯的條例,加強對他們的保障。這固然是好事,但亦可想像,若非近日的「康橋醜聞」,有關提議會否獲得迅速通過和廣泛支持?有點令人遺憾的是,法律往往不會防範未出現之事。今次釋法更令人懷疑,既然港獨不再是「未然」已是「已然」,為甚麼仍有法不用,甚至「有患」仍不立法?

 

  那我們如何評價法例改變之「合理性」﹖打個比方,其實今天政府大可以修改建築條例,要求所有行人路加高1呎,以防氣候變化在20年後帶來洪水襲港。不過,即使政治上可行,相信社會和業界都會因見不到迫在眉睫的危險,所以不認為事情一定會發生,覺得是多此一舉。同樣道理,今天的釋法內容,其實大可以在法例起草時便寫進基本法104條的文本,在20年前便限制議員的宣誓甚至其他行為。

 

  再者,基本法第1條開宗明義指香港是中國「不可分離的一部分」,若要多加明細,講明不容許任何港獨行為,相信當時人人也會覺得順理成章;但同樣地,因那時根本沒任何港獨跡象,人們也會覺得是多此一舉。甚至到今天「出了事」,中央仍沒有釋法禁止分裂國家的港獨活動、或指令香港必須立即為23條立法,繼續依賴香港法院及政府執行基本法第一條的最基本要求。

 

  關鍵是,由上述性罪行條例修訂,到今天104條釋法,都說明法律一般而言都並非全具「遠見」,都是因應新的事件以及時代變化而演變;而法律能否真正利民,也取決於立法及執法能否與時並進,因為「Justice delayed is justice denied」。換言之,法「治」固是神聖不可侵犯;但法「例」則肯定不是鐵板一塊不能修改!普通法強調「合理期望」(reasonable expectation),那麼基本法158條訂明「本法的解釋權屬於全國人大常委會」,釋法有例可依,而且合情合理,大狀們卻說「一次都嫌多」,這算是甚麼的「合理期望」﹖

 

實踐20年 港法治指數連年進步

 

  大狀們愛說「一次也嫌多」,難道第一次釋法處理居港權爭議也不應出現?不要說今天公屋輪候時間逼近5年、樓價和租金高企的背景下,當時法院的判決對整體社會而言肯定是錯誤的;就算時光倒流重回樓價遠低於今天的1999年,對於當時只有660萬人口的香港而言,要容納額外100多萬內地新移民,恐怕同樣難以想像。相信絕大部分不願成為「法律奴隸」(slaves of the law)的港人,都會歡迎人大當年的釋法。

 

  可幸的是,香港還有人大釋法這個實事求是的救生門,否則市民的福祉便被困於自圓其說的法律死胡同。而今次釋法,則防止了香港未來走進動亂及佔領的街頭。綜觀20年來的基本法實踐,都沒有人投訴,說中央主動限制港人的言論自由和活動空間:起碼,反中反共的報章、政客,仍無日無之地履行它們政治宣傳機器(propaganda)的任務;客觀而言,香港在世界銀行的法治指數全球排名連年進步,領先全球。隨著香港社會系統步入中年、逐步穩定,香港在法律雙重安全網,加上祖國經濟發展的支持下,雙翼齊飛,未來30年勢會更順暢,港人及外國投資者應該更加放心。

 

  正當香港熱烈討論釋法之際,太平洋彼岸的美國正忙於總統大選。結果「自由之地」(Land of the Free)在充分資訊下,選了一位近70%市民認定性格質素差劣(bad temperament)、又在幾個民調上被公認為「騙子、欺凌者、偏執頑固」(liar, bully, bigot)、不守法又全無公共行政經驗的人,來領導世界最大的民主社會及最強的軍事國家。筆者向中年朋友說,從今天起真的不知該怎樣教育兒女了:難道從此要把忠孝仁義全部丟掉,要求他們講大話、侮辱、歧視和靠武力欺負他人嗎﹖

 

港享特殊地位 莫被國際標準蒙蔽

 

  相信香港開口閉口要求「國際標準」的口號派政客見狀,也一定會驚覺其實他國之路及「美國夢」已不再是文明之路,更不可能是香港人應走的路!明顯地,在近年已嚴重口號化、只想聽道德高地好話的選民,才會選出一個如特朗普「百般壞藝」於一身的總統—但這樣的人絕對不會被已培養出政治潔癖的港人所接受!況且美國總統的平均選舉承諾達標率奇差,往往只有四成左右。就算現任特首背負著完全「交不到貨」的立法會,也可能倍數達標。

 

  在過去半個月,港人學多了「兩制」及基本法的構思,以及在其實踐過程中香港出現的問題。撇開「一國」給予香港經濟及文化的得益,我們也應想想人均比祖國富裕得多的香港在公共財政上的超然地位:我們不單不再需要像英治時代般,每年付英近10億元的保護費,更不用如國內大城市及省般上繳近40%本地政府收入。如此優惠,在任何國際組織包括歐盟、英聯邦、TPP、世銀、國基會都找不到。就算是國內的省、縣,也只有天災人禍時才得由中央的特別幫助。相比之下,香港作為國家失散155年的近親,這樣的「權利義務比」實在是一項完全不對等的照顧。若非一家人從不會斤斤計較的話,早已給香港以外的國民投訴了。

 

  所以筆者深信港人不應,亦不會輕易放棄中國人的價值觀及尊嚴,接受港獨及美國模式的「怒火政治」。港人絕對有能力及智慧,建造一個美好的明天;正如在英治時期,便出品了舉世羡慕的經濟奇跡,行出全球獨一無二的成功路。如今,在開明又強而有力的一國及兩制環境之下,只要我們不再迷戀「高大空」的道德高地和政治口號,多花時間想想自己、家人和社會的需要,自然能夠超越眼前的噪音(rise above the moment),明白已被證明不一定利民的所謂「國際標準」外,我們還有自己的路可以走,以達到港人崇尚的民主、自由、法治的文明社會。

 

  這條未必會是平坦的康莊大道,但只要這個過程中我們求知求真,明白我們珍惜的核心,是作為中國人共同擁有的歷史和過去,自能一步一腳印,走出燦爛光輝之路,就有如「幻彩詠香江」般,永遠精采迷人。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View comment ...View 10 comment ...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