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支那」的文化和歷史涵義

岑逸飛
論盡中港台

  香港立法會兩個年輕的候任議員,在宣誓就職時以「支那」稱呼「中國」,也許意圖表態「反叛」,本來未可厚非,可惜這兩人的文化素養不足,歷史知識欠奉,有些詞是禁忌,碰不得的,有如火藥庫,一旦點燃就燒起熊熊怒火,很難熄滅。假如有點政治智慧,早點道歉或可如財經術語所說的「止蝕」,否則這個議員一職就很難當下去。

 

  從文化上看,「支那」一詞本身並無貶義。它最早出現在漢譯的印度佛經裏面。《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裏說:「王又問曰:『師從支那來,弟子聞彼國有《秦王破陣樂》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復有何功德,致此稱揚?』」

 

  另外,唐朝僧人慧琳,撰《一切經音義》(世稱《慧琳音義》),注釋佛典的讀音與解義較難的字,其中提到:「或曰支那,亦云真丹,此翻為思惟以其國人多所思慮,多所計作,故以為名。」

 

  可見「支那」一詞是從梵文Cina音譯而來,而梵文Cina,或從漢字「秦」而來。更有認為是源於「晉」,因為晉國比之秦國,更加靠近北方胡人,與胡人的交往更為密切。而且除了音譯「支那」外,更有真丹、真旦、振旦、震旦、神丹等譯法。

 

  古時的印度人稱中國為 cina,但古羅馬則稱中國為Sinoa (見《舊約全書》),後來英文中的China和法文中的Chine,據說均來自這個語源。現在英語中Chino或Sino的詞頭代表中國,例如Sino- Japanese War表示「中日戰爭」,Sinology的意思是「漢學」。

 

  「支那」一詞在日本流行起來是明治維新以後的事。那時中國的正式國號是「大清」,所以日本政府把甲午戰爭稱為「日清戰爭」,把義和團事變稱為「北清事變」。而當時反清的革命志士,因有日本暗中支援,都樂於自稱是「支那人」。1902年,國學大師章太炎在日本東京發起《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指明朝亡於清朝那一年);1904年,號稱中國「憲政之父」的宋教仁在東京創辦《二十世紀之支那》雜誌。即使是立憲派的梁啟超,曾用「支那少年」 為筆名,而康有為次女康同璧也在詩中稱「我是支那第一人」,並得毛澤東讚賞。在清末民初,「支那」一詞非但沒有貶義,且是一種潮流和時尚。

 

  但根據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在其著作《普通語言學教程》(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提到,語言是所指和能指的結合。而能指所代表的音聲形象或者符號往往是任意性的,具有一種不可論證的特點。因此隨著時間的演進和社會力量,一個本無感情色彩的符號可能就會富有某種特殊的含義。

 

  像「支那」一詞正是這樣。在抗日戰爭期間,日本稱呼中國為「支那」,讓「支那」附加了貧窮、愚昧、病夫等負面意象,使「支那」成為種族歧視語。1946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日本政府向全國發出《關於迴避使用支那稱呼之事宜》的通告,此後「支那」這個詞完全從日本政府的公文消失,可說是日本官方正式承認這個詞具有侮辱性含義的標記性事件。

 

  孟子說:「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今日口呼「支那」的議員,等於附和日本軍國主義者的侵略和殺戮,試問如何還有面目在議會為香港市民請命?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View comment ...View 58 comment ...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