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癌攻略|長期慢性發炎易誘發癌症,醫生教飲食運動營養素全攻略
防癌之道/疲累/致癌/過勞/壓力|打工仔返工長期處於高壓狀態,放工後又休息不夠,長久下去恐怕會有致癌風險。有研究指出,身體長年累月慢性發炎會增加患癌風險,尤其是經常喊累的人,除了是因為休息不夠外,可能是身體正在慢性發炎的警告,絕對不容忽視。有醫生分享防癌攻略,由飲食入手到運動全方位防癌抗發炎。
台灣營養醫學醫生劉博仁在其Facebook專頁發文,指出,身體慢性發炎會漸進式地傷害血管內皮、干擾胰島素與粒線體功能,不僅加速老化過程,更會提高糖尿病、癌症等嚴重疾病風險。當身體遭遇感染、受傷或毒素刺激時,免疫系統會自然啟動修復程序,引發急性發炎反應。這原本是一種保護性的防衛機制,然而,若捱夜、壓力、加工飲食、肥胖、環境毒素等刺激因子持續存在,就會導致慢性發炎的產生。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會加速老化過程、擾亂免疫系統正常功能,並顯著提高罹患癌症或糖尿病的風險。
劉博仁引述2024年最新研究指出,透過系統性的生活型態調整,能有效對抗發炎反應,進而減緩動脈粥樣硬化速度、提升胰島素敏感度、改善過敏體質,達到抗老與癌症預防的效果。他建議,可從「吃、補、睡、動、心」全方位著手防癌:
防癌之道|5大抗發炎生活策略
飲食:
劉博仁建議,每日應攝取至少5種顏色的蔬果,優先選擇深綠葉菜、莓果、十字花科類蔬菜;選擇橄欖油、牛油果油、堅果油等優質油脂,每周食用2至3次深海魚類;全穀與豆類如糙米、燕麥、薏仁、鷹嘴豆、黑豆等,有助調整腸道菌相、達到抗發炎效果。
此外,薑黃、肉桂、迷迭香、薑等天然香料含有豐富的多酚與萜類化合物,能有效減少身體炎症;同時應減少攝取加工肉品、油炸食品、高溫烹調食物、精製糖及含糖飲料。
營養素:
在專業醫師與營養師評估下,可適量補充魚油、薑黃萃取物、鎂、鋅、維他命D與益生菌等營養補充品,輔助身體抗發炎機制。
作息與睡眠:
固定入睡與起床時間有助維持免疫系統與荷爾蒙節律的平衡。睡眠環境應減少藍光暴露,室溫控制在攝氏18到22度之間,避免睡前進食大餐,確保睡眠品質與充足時間。
運動:
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踩單車、游泳等,配合每周至少2至3次阻力訓練;養成餐後走路15分鐘的習慣,有助穩定血糖值並減少身體發炎反應。
壓力:
每日進行5到10分鐘腹式深呼吸,早晨適度曬太陽、維持良好人際互動,記錄個人壓力觸發點,如捱夜、過勞、情緒性飲食等,了解自己壓力來源,避免觸發發炎反應。
台灣基因醫生張家銘曾在其Facebook專頁長撰文,慢性發炎並非單一器官的問題,而是全身性的影響。他形容,這種「看不見的發炎」不像感冒或受傷那樣明顯,常被誤以為只是「身體比較敏感」,但長期忽視可能引發嚴重健康危機。張家銘列出8大症狀,提醒若出現這些狀況,可能代表身體正處於慢性發炎狀態。
8大症狀如下:
● 熱氣:生痱滋、口臭、牙齦腫痛、喉嚨發炎反覆發作
● 腸胃消化不良:壓力大時容易肚瀉,或常出現胃食道逆流、腹脹、消化不良
● 疲累:即使每天睡足7至8小時,仍感到疲憊不堪,精神不振
● 無記性:記憶力變差、思考變慢、注意力難以集中,容易忘東忘西
● 關節痛:早上起床或久坐後站起時,膝蓋、腰部感到僵硬或疼痛
● 皮膚變差:容易生暗瘡、皮膚暗沉、紅腫、濕疹或過敏
● 壓力一大容易病:免疫力下降,比以前更容易生病,且恢復時間變長
● 莫名發胖:即使飲食控制得當,肚子卻愈來愈大,體脂肪增加,代謝變慢
慢性發炎|長年累積致癌毒素
張家銘強調,慢性發炎並非突發的健康問題,而是長年累積的結果。它可能從年輕時就開始影響身體,若不加以改善,長期下來可能誘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失智症、肥胖與抑鬱症等嚴重疾病。然而,慢性發炎並非無解,只要改變生活習慣,就有機會減緩甚至逆轉這場隱形的健康危機。
慢性發炎|6大不良習慣恐加劇慢性發炎
台灣營養師高敏敏強調,慢性發炎是百病之源,並列出6種常見的不良生活習慣,這些習慣都會讓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況:
● 經常吃加工食品:高油脂、高糖分和人工添加劑會干擾身體的正常代謝、增加體內的氧化壓力;而反式脂肪酸會刺激炎症反應,影響免疫系統。
● 空氣污染:使免疫力下降、導致身體處於發炎狀態。對肺部和呼吸系統也是一大傷害。
● 壓力過大:長期壓力會刺激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的分泌,引起免疫系統的改變,進而引發慢性發炎;而長期壓力大也會破壞腸道屏障功能,增加發炎機率。
● 睡眠不足:影響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發炎反應無法適當調節;增加體內的壓力激素,進一步加重發炎反應,還會產生自由基、增加氧化壓力。
● 飲食不均衡:缺乏人體所需的營養素,會減弱身體的抗發炎能力,增加慢性發炎的風險,也容易受到自由基的攻擊,增加發炎機率。
● 經常吸煙喝酒:損害呼吸道與肝臟等,促使發炎反應。
慢性發炎|4招抗炎防癌 多吃5種食物
張家銘建議,要改善慢性發炎,可從以下4方面著手:
飲食調整:
● 減少攝取精製糖、加工食品與油炸物
● 多吃抗氧化食物,如綠葉蔬菜、堅果、魚油、薑黃、綠茶等
規律運動:
● 每天快走30分鐘,或進行瑜珈、游泳等運動,幫助啟動身體的抗發炎機制。
充足睡眠:
● 避免捱夜,確保身體有足夠的修復時間,以免發炎指數上升。
減少環境毒素:
● 選擇玻璃或不鏽鋼容器取代塑膠製品,避免高溫下使用塑膠餐具。
● 減少使用化學清潔劑,降低環境毒素對身體的影響。
防癌飲食|營養師推介12種「抗炎王者」食物
內地營養師谷傳玲曾指出,人體除了感染病菌引致「急性發炎」之外,還會出現「慢性發炎」的問題,而慢性炎症除了會加速衰老,更會刺激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及癌症等疾病的發展。
為此,谷傳玲就根據一份2021年發表於國際期刊《Biomedicines》上的研究,整理出以下12種抗發炎效果極強的「抗炎王者」食物,供大家參考:
12種超強抗炎食物
1. 挪威鯖魚
2. 三文魚
3. 栗子
4. 黑朱古力
5. 全麥麵包
6. 紅蘿蔔
7. 碧根果
8. 菠菜
9. 布冧
10. 番茄
11. 豆漿
12. 特級初榨橄欖油
資料來源:內地營養師谷傳玲、《Biomedicines》
防癌飲食|6種抗炎食物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系營養與流行病學教授Dr. Frank Hu也曾指出,不健康的食物會容易導致體重增加,而體重增加本身就會增加身體發炎風險。另外,過往有研究表示,食物本身的成分對身體發炎亦息息相關。故此,他提出6種抗炎食物:
6種推薦抗發炎食物
1. 番茄
2. 橄欖油
3. 綠葉蔬菜
● 如:菠菜、羽衣甘藍和羽衣甘藍
4. 堅果
● 杏仁和核桃等
5. 多脂魚類
● 如鮭魚、鯖魚、鮪魚和沙丁魚
6. 水果類
● 草莓、藍莓、櫻桃和橙等
資料來源: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系營養與流行病學教授 Dr. Frank Hu
防癌飲食|5種引起發炎食物
Dr. Frank Hu另指出,常見有5種引起發炎的食物:
5種常見引起發炎食物
精製碳水化合物
● 如:白麵包、糕點
油炸食品
● 如:炸薯條
蘇打水和其他含糖飲料
紅肉和加工肉
● 如:漢堡、牛排、熱狗、香腸
人造奶油、起酥油和豬油
資料來源: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系營養與流行病學教授 Dr. Frank Hu
防癌飲食|10大防癌食材
身體長期慢性發炎會增加患癌風險。日本北九州市產業醫科大學醫院、癌症名醫佐藤典宏曾推介經近年研究認證的10種有抗癌功效的食材,建議民衆每日食用。當中有部分食材可降低罹患多種癌症風險及50%死亡率,還可兼顧預防日常生活中例如高血糖、高血脂等疾病,多方面提升身體抗癌力。
10大防癌食材
1. 十字花科蔬菜
● 例如:西蘭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的植化素,能防止身體受有害物質侵害;
● 蘿蔔硫素有強力抗氧化作用,能防止癌細胞增殖。
2. 富含脂質的魚類
● 例如:鯖魚、沙甸魚等,富含Omega-3脂肪酸,能抑制發炎症狀;
● 由於炎症是致癌的主要因素之一,抑制發炎則能有降低癌症風險。
3. 大豆製品
● 研究認為,名為「金雀異黃酮(genistein)」的大豆異黃酮,能夠妨礙癌症腫瘤周圍的血管新生,具有降低胃癌、大腸癌、卵巢癌的死亡風險,高達約50%機率。
4. 蔥屬蔬菜
● 例如:蔥、洋蔥、大蒜、韭菜等;
● 富含強力抗氧化效果的槲皮素,不僅能抗癌,還能預防動脈硬化,甚至有助降血糖、膽固醇。
5. 菇類
● 含有β-葡聚醣,能提高免疫力;
● 曾有研究調查菇類攝取量與罹癌風險之間的關係,發現吃較多菇類的民眾,罹癌風險降低34%。
6. 海藻類
● 例如:昆布、海帶芽等海藻類中的褐藻醣膠,有抗癌效果,能抑制癌細胞、妨礙血管新生。
7. 番茄
● 茄紅素能抑制癌細胞增植、阻礙血管新生,有強力抗癌效果;
● 對降低膽固醇、預防生活習慣病有益處。
8. 紅蘿蔔
● 曾有研究調查發現,吃最多紅蘿蔔的人,患肺癌風險比吃最少紅蘿蔔的人低42%;
● 市售紅蘿蔔汁通常去除了膳食纖維,建議直接煮食更健康。
9. 水果類
● 有研究調查發現,與幾乎不吃水果的日本人相比,每周吃一次以上水果的日本人,能降低30%罹患胃癌的風險。
● 由於市售果汁很多會額外添加糖,建議直接吃原型水果較健康。
10. 堅果類
● 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以及鞣花酸等天然多酚、a-亞麻酸等Omega3脂肪酸,抗氧化成分非常豐富;有相當多研究證實,堅果類食物對預防癌症有效果。
資料來源:日本癌症醫生 佐藤典宏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