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物安全 │ 3種魚含重金屬,醫生警告:常食恐傷腦、增失智風險!
不少人都認為吃魚有益健康,然而一旦吃錯,隨時得不償失。有醫生就指出,有3種魚類含較重成分的重金屬;而長期接觸重金屬之下,會對神經系統造成影響,不但會破壞兒童智力發展,甚至有機會引起柏金遜症、認知障礙等疾病。
台灣減重醫生蕭捷健在其Facebook專頁發文指出,深海魚類富含的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具有抑制壓力荷爾蒙皮質醇與抗發炎雙重功效。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發表在《循環》期刊的研究顯示,每周適量食用2到3次重金屬含量較低的深海魚類,如鯖魚或三文魚,能有效降低20%至30%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成為維護心血管健康的優質選擇。
3種魚含重金屬應少食 累積體內損害神經
然而,蕭捷健警告,在選擇深海魚類時必須特別注意重金屬含量問題。位於食物鏈頂端的魚類,包括吞拿魚、鯊魚和旗魚,因捕食其他魚類而容易累積汞(俗稱水銀)等重金屬物質。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資料,這些魚肉中平均含有0.5至1.5毫克的汞,長期食用可能對神經系統造成危害,甚至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魚翅重金屬含量高
蕭捷健提醒,魚翅愛好者應提高警覺,因魚翅原料來自食物鏈頂端的鯊魚,其體內積累的重金屬含量尤其驚人。他強調,在享受美食的同時,消費者必須認知到潛在的健康風險,避免長期大量食用這類高重金屬含量的海鮮產品。
每周兩次低汞魚類 3種魚可以安心食用
綜合研究與臨床建議,蕭捷健建議,每周食用2到3次低重金屬含量的深海魚類,如三文魚、鯖魚、沙丁魚,便可以攝取足夠Omega-3脂肪酸;同時應避免或減少食用高重金屬含量的吞拿魚、鯊魚和旗魚,以降低重金屬對神經系統的潛在傷害。
台灣神經外科醫生謝炳賢近日在個人Facebook專頁發文,指出重金屬污染其實充斥在日常生活中;有研究顯示,高達87%的人體內都有不同程度的重金屬殘留,而這些物質對神經系統的影響尤為嚴重。
4大常見重金屬 可引致神經病變
他在文中列出4大常見重金屬,並逐一拆解它們可對人體造成的傷害。
1. 鉛
鉛是最常見的神經毒性重金屬之一,可以取代鈣離子進入神經細胞,從而干擾神經訊號傳導,且對兒童的危害更甚於成人。有研究發現,血液中的鉛含量每增加10微克/分升,兒童智商便平均下降4至5點;即使是低劑量的鉛暴露,也有機會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困難和行為問題,而這種智力損傷可能是永久性的。
成人若出現慢性鉛中毒,則可能引發周邊神經病變,具體表現為為手腳麻木、肌肉無力,與頸椎壓迫神經時出現的症狀一樣。
2. 汞(水銀)
謝炳賢指,汞能直接穿透血腦屏障,在大腦中蓄積;每天食用高汞魚類的人士,其大腦中的汞含量可能是一般人的5至10倍。汞主要攻擊大腦皮質和小腦,可導致以下症狀:
- 視覺和聽覺障礙,視野縮小
- 感覺異常,如手指和腳趾的刺痛感
- 協調能力下降,走路不穩
- 記憶力衰退和認知功能障礙
此外,汞還會與神經元中的硫氫基結合,破壞蛋白質結構,使神經細胞逐漸死亡,而這種損傷往往是不可逆的,即使停止接觸汞源,症狀也可能持續存在。
3. 砷
最容易被忽視的神經毒素之一,尤其是通過飲用水進入人體的無機砷。謝炳賢表示, 長期飲用砷污染的水,就如同日復一日地給神經系統注入微量毒素,積少成多可造成巨大的危害。
而砷中毒最典型的表現是周邊神經病變,症狀如下:
- 手腳出現麻木感
- 灼熱或刺痛感,特別是夜間加重
- 肌肉無力,嚴重時甚至影響行走能力
- 感覺異常,例如對溫度和疼痛的感知下降
此外,研究亦表明長期接觸會增加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風險,當中包括柏金遜症和阿茲海默症。
4. 鎘
鎘主要通過香煙煙霧、工業污染和某些食物進入人體,會在腎臟和肝臟中蓄積。研究顯示,鎘能干擾神經細胞中的鈣信號通路,影響神經遞質的釋放,從而導致以下症狀:
- 嗅覺功能下降
- 運動協調能力下降
- 學習和記憶功能受損
- 焦慮和抑鬱情緒增加
值得留意的是,孕婦體內的鎘可以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直接影響胎兒大腦發育;有統計數據顯示,母體鎘暴露每增加一個單位,嬰兒出生後神經發育異常的風險便會增加約20%。
4招降低重金屬傷害
那麼,市民平日可如何降低重金屬對神經系統的傷害?謝炳賢分享以下4招,供大家參考:
1. 留意飲食選擇
減少食用吞拿魚、鯊魚等大型深海魚類,選擇有機蔬果,減少農藥和重金屬攝入。
2. 注意水質安全
使用符合標準的淨水器,定期檢測家庭用水中的重金屬含量。
3. 避免吸煙
香煙是鎘的重要來源之一,戒煙能夠顯著降低鎘的攝入量。
4. 攝取富含抗氧化物質的食物
例子包括深色蔬菜、莓類水果等,這些食物有助對抗重金屬引起的氧化損傷。
謝炳賢最後亦提醒,重金屬中毒的預防和早期干預非常重要,如果懷疑自己有重金屬暴露史,並且開始出現不明原因的神經症狀,就應及時就醫檢查,保護好神經系統。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