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立即重新載入

查看更多「香港好去處」精彩內容

23
一月
啟德體育園|Disney On Ice presents Magic In the Stars 啟德體育園|Disney On Ice presents Magic In the Stars
啟德體育園|Disney On Ice presents Magic In the Stars
推介度:
23/01/2026 - 25/01/2026
10
一月
西九文化區|陳健安明年1.10西九舉行「時的狀態演唱會」踢走EMO 變E人掌控觀眾時間 尋找新伊甸園 西九文化區|陳健安明年1.10西九舉行「時的狀態演唱會」踢走EMO 變E人掌控觀眾時間 尋找新伊甸園
西九文化區|陳健安明年1.10西九舉行「時的狀態演唱會」踢走EMO 變E人掌控觀眾時間 尋找新伊甸園
推介度:
10/01/2026

扶手電梯的考驗,長者追不上的城市節拍

扶手電梯的考驗,長者追不上的城市節拍

黎凱欣
照顧者手記

  近日網上流傳一段短片,一位婆婆在扶手電梯逆行,旁人卻冷眼旁觀,引發網民熱議,猜測婆婆是腦退化患者,才會出現這種失常舉動。筆者看得心裏一緊,平日視為理所當然的扶手電梯,對某些長者會無所適從,而這份恐懼,最近真正見識了。

 

  一個清晨,在港鐵香港站東涌線月台,我準備踏上扶手電梯前往大堂,瞥見前方有一枝四腳叉(Quad Cane),在半空搖擺不定地盤旋。我心感不妙,這是四腳叉有可能踏空的訊號,它的主人恐怕會在踏上電梯時摔倒。

 

鬼馬四腳叉

 

  還在盤算怎麼辦時,耳邊傳來一句:「我可以不上(扶手電梯)嗎。」循聲望去,原來是一位伯伯,手中握着剛才那枝四腳叉。此刻四腳叉已乖乖縮回扶手電梯入口處,暫時化險為夷。

 

  我連忙回應「當然可以」,陪他一起離開現場。這才發現,伯伯並非腳痛,而是步伐緩慢,稍稍信心未滿;四腳叉偶爾沒「四腳着地」就邁步,平路也可能踩錯拍,何況移動中的電梯梯級。

 

  伯伯說要去銀行,我擔心他容易跌倒,而他亦不知方向,便自薦當「護伯使者」,改乘升降機上東涌綫大堂,一路碎步小移。

 

  銀行位於中環德輔道中,照平常路線,需從香港站走到國際金融中心商場一樓(P1),再穿過行人天橋,超過一半路程倚賴扶手電梯接駁。怎樣才能全程避開電梯?

 

扶手電梯的考驗,長者追不上的城市節拍

對於一些長者,使用扶手電梯有難度。(圖:Meruyert Gonullu @ Pexels)

 

扶手電梯的考驗,長者追不上的城市節拍

 利用四腳叉輔助步行時,宜「四腳著地」。

 

升降機迷宮

 

  來不及請教AI了。連忙衝進眼前,連接機鐵站機場快線月台的升降機,再搭另一部上機鐵站地面,亦即機場快線市區預辦登機樓層。然後,轉乘另一部去商場一樓(P1)。

 

  由月台至商場,短短六層樓,我們換乘了四部不同的升降機。同樣路線,平時換乘三條扶手電梯,不覺煩瑣;這次升降機之旅,不知怎的,感覺卻如走進迷宮。我既新奇也感嘆,原來輪椅族和BB車,日常上落如此迂迴,除非懂得使用東涌線大堂A出口附近一部隱藏在角落的升降機,直往機鐵預辦登機樓層,省卻一次轉𨋢的工夫。從此長知識了。

 

  離開商場,走走停停,沿途遇上樓梯考驗。不知道是我大意,還是它真的沒有,我竟然找不到樓梯扶手!只好把右前臂充當臨時扶手,一邊緊張地叮囑伯伯,四腳叉要踏穩梯級啊。

 

  幾經上上落落,終於達陣。銀行大堂有座位讓伯伯稍歇,但櫃位前還是要站立,鍛煉腳骨力。得知他的家人稍後會到場接送,我才放心跟他道別。

 

  低頭望手錶,這段路比平日多花了兩倍時間。再想想伯伯的步速,難怪他覺得扶手電梯快得像F1起步。腦海浮現台北的捷運站,有些扶手電梯屬於「慢速版」。當時人在旅途,暗暗吐槽如斯龜速,誰會用?

 

  才知道,自己不知他人苦。我應該更早體察老友記的「慢步」人生。數年前在東京旅遊時,已發現當地百貨公司的升降機,總是擠滿步履蹣跚,拴着拐杖的長者們。因為扶手電梯對他們來說,根本「趕不上」。

 

扶手電梯的考驗,長者追不上的城市節拍

老友記普遍下肢體力較弱,不時需要坐下來休息。(圖:Юлия @Pexels)

 

遲鈍與敏感

 

  帶著一點慚愧之心,我向剛完成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母親懺悔,過往帶她拖着「痛腳」四圍去,較少讓她乘搭升降機,可能把她累壞了。

 

  她卻淡淡回我,扶手電梯還可以,反而有些樓梯確有挑戰性,尤其舊樓那種窄而陡的。還有銅鑼灣港鐵站E出口,最底那一級離地較高。她每次也會小心地抓着扶手,才慢慢上落。

 

扶手電梯的考驗,長者追不上的城市節拍

港鐵銅鑼灣站E出口。

 

扶手電梯的考驗,長者追不上的城市節拍

以螢光筆作呎,量度港鐵銅鑼灣站E出口的梯級,第二級(上)與最底一級(下),高度有分別。其中最底一級離地較高。

 

  甚麼?那條前往維園的必經之路,我從不覺得有異樣。抱着疑惑,我特意重返現場,細看並量度那幾級梯級,高度果然不平均,母親所言非虛。

 

  這些微小的差距,平日急步飛奔無感,等到有腳患時,就容易變成「差之毫釐,絆之千里」。

 

  究竟是常人遲鈍,還是老友記敏感?我想,是我們對高效率太習以為常,對於老友記因著身體機能衰退,衍生的的慢速需要,實在不夠敏感。隨著人口老化,城市的設計,能夠應付龐大老年人口的出行需求嗎?普及無障礙出行,才會少一些不敢離家的孤獨老人。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