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警號 │ 38歲媽媽愛食水果確診2期乳癌,醫生揭高碳水果增癌風險

乳癌警號 │ 38歲媽媽愛食水果確診2期乳癌,醫生揭高碳水果增癌風險

健康解「迷」

  據統計,本港女性頭號癌症殺手非乳癌莫屬,多年來穩居榜首。台灣一名38歲媽媽平日一向養生,有天摸到乳房有硬塊確診2期乳癌。有醫生指出,經常吃水果可能是致癌成因。

 

非高危族群卻罹癌 關鍵出自飲食習慣

 

  台灣外科醫生陳榮堅在其專頁分享特殊病例,一名38歲媽媽無家族史、無生育風險因子,工作環境亦無任何致癌輻射因子,有一次摸到乳房有硬塊,確診第二期乳癌。女子平日不吃甜點不嗜甜,但卻經常吃大量水果養生。陳榮堅指出,果糖同樣屬於碳水化合物,曾有研究顯示,經常吃碳水化合物的人,發生乳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67%,而部分水果含果糖愈高,等同碳水化合物含量亦很高。陳榮堅解釋,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醣類(碳水化合物)攝取過度時,會在身體多處引發嚴重發炎反應,不僅增加罹患乳癌風險,也可能提高胰臟癌、大腸癌的發生機率。

 

飲食失衡導致癌變

 

  陳榮堅續指,癌症形成通常源於自己細胞再生時出現變異。當攝取過多碳水化合物容易造成全身發炎反應,若同時蛋白質攝取不足,會導致飲食失衡,使新長出來的細胞發育異常,進而產生「怪異細胞」,也就是癌症。這種長期飲食失衡造成的慢性發炎狀態,為癌細胞生長提供了有利環境,即使沒有家族遺傳因素,仍可能誘發癌症產生。

 

水果含高碳水 過量攝取引發發炎

 

  減重醫生蕭捷健曾在其Facebook專頁上載短片指出,許多人誤以為只有吃起來甜的食物才含碳水化合物,事實上部分水果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相當高。

 

  以每100公克計算,含高碳水的水果包括

 

  • 香蕉:約含23克碳水化合物(約半根中型香蕉)
  • 提子:約含15-20克碳水化合物(約15-20顆葡萄)
  • 荔枝:約含15-20克碳水化合物(約10顆去殼荔枝)

 

  故此,他建議可以選擇升糖指數較低的水果:

 

低碳水的水果(每100克/1份):

 

  • 蔓越莓:約含約12克碳水
  • 士多啤梨:約含約8克碳水
  • 黑莓:約含10克碳水
  • 覆盆子:約含12克碳水

 

 中等碳水的水果(每100克/1份):

 

  • 蘋果:約14克碳水(約半顆中等大小蘋果)
  • 橘子:約12克碳水(約1顆中等大小橘子)
  • 水蜜桃:約10克碳水(約1顆中小型水蜜桃)
  • 奇異果:約15克碳水(約1顆中型奇異果)
  • 番石榴:約12克碳水(約半顆中型番石榴)

 

乳癌年輕化4大致病危機

 

  乳房外科專科醫生鄭伃書近日在節目《新聞挖挖哇》中提及,一名年僅16歲少女因自行檢查時,發現胸部有硬塊而求醫,經診斷後確認為乳癌。

 

1.初經過早

2.長期吃外賣或外出用餐

3.壓力過大

4.喝水不足

資料來源:乳房外科專科醫生鄭伃書

 

  鄭伃書表示,該少女初經來潮時間較早,且經常吃外賣或外出用餐、攝取過多高油、高糖、高鹽及加工食品,加上學業壓力大、家庭關係緊張、長期水分補充不足,造成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最終成為乳癌高風險族群。

 

  鄭伃書指出,乳癌主要危險因素包括初經過早、停經較遲、壓力過大、不良飲食習慣、未曾生育、未哺餵母乳、家族乳癌病史,以及曾患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另外,女性體內的雌激素與乳癌風險息息相關,初經愈早或停經愈晚,體內累積的雌激素暴露時間愈長,罹患乳癌機會就越高。值得注意的是,現今女童初經年齡有明顯下降趨勢,有些小學二、三年級的女童就已經來潮,相較於過去初中階段才開始初經來潮的時間為早。

 

乳癌5大症狀

 

  據香港癌症基金會網站資料,乳癌成因暫時成疑,但年齡增長、家族病史、高齡首次懷孕、沒有子女、不曾哺乳、更年期後肥胖、缺乏運動及酗酒等,均會增加患上乳癌的風險。以下為乳癌的5大症狀:

 

1. 乳房皮膚變厚或出現硬塊

2. 乳房出現皺紋、凹陷或皮疹

3. 乳房或腋下出現持續的不適或疼痛

4. 乳房形狀或大小有所改變

5. 乳頭形狀改變、出現分泌物或皮疹

資料來源:香港癌症基金會

 

 

轉載自晴報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