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肝陷阱|研究揭無糖汽水每日1罐脂肪肝風險激增60%
脂肪肝是都市人常見的慢性肝病。據本港最新數據顯示,香港每4至5人中就有1人患有脂肪肝,情況令人關注。最新研究發現,每日飲用一種標榜「健康」的飲品,竟會使罹患脂肪肝的風險大幅增加60%,同時提高患肝病死亡的機率。
這項由中國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胃腸科研究生 Lihe Liu 領導的研究,分析超過12萬人的數據,系統性地探討含糖汽水和無糖汽水攝取量,對非酒精性脂肪肝、肝臟脂肪堆積及肝臟相關死亡風險的影響。該研究報告已於今年10月7日在歐洲腸胃病學周(UEG Week)上發表。
脂肪肝︱研究:每日喝1罐無糖汽水 非酒精性脂肪肝風險增加60%
研究團隊追蹤了123,788名沒有罹患肝病的英國生物庫參與者,透過24小時飲食問卷評估其飲品攝取狀況,並進行長達約10.3年的追蹤觀察,獲得以下重要發現:
- 每日飲用一罐無糖汽水,會使非酒精性脂肪肝風險增加60%
- 每日攝取超過250克含糖汽水,則會使風險提升50%
- 若以水代替含糖汽水,可降低約12.8%的脂肪肝風險
- 若以水替代無糖汽水,風險更能降低超過15.2%
- 但若僅將兩種汽水互相替代,則無法達到降低風險的效果
Lihe Liu 解釋,含糖汽水中的高糖分會引發血糖及胰島素濃度急速上升,導致體重增加與尿酸水平升高,這些都是造成肝臟脂肪堆積的重要因素。而低糖汽水則可能透過改變腸道微生物、影響飽足感、刺激對甜食的渴望,以及引發胰島素分泌等機制,對肝臟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他進一步強調,這項研究結果證實,限制攝取含糖與無糖汽水應納入整體疾病預防策略。此舉不僅有助於維護肝臟健康,對心臟、腎臟及整體代謝功能亦具有正面效益。最安全的選擇是限制飲用含糖及含人工甜味劑的飲品,回歸以水為主要水分來源,既能減輕代謝負擔,預防肝臟脂肪堆積,又能為身體補充必要的水分。
同場加映︱4大護肝食物
台灣婦產科醫生邱筱宸曾在其Facebook專頁撰文表示,不少人選擇素食是為了減輕身體負擔、維持健康,甚至有人認為蔬食飲食就能護肝。她進一步分析蔬食對肝臟的益處,以及傷肝的潛在風險,並列出以下4類護肝食物:
1. 十字花科蔬菜(如椰菜花、羽衣甘藍):
含有硫代葡萄糖苷(Glucosinolate),具抗氧化作用,並有助激活肝臟解毒酵素。
2. 全穀類與豆類:
提供充足膳食纖維與穩定能量,幫助維持血糖穩定,減少脂肪肝堆積的風險。
3. 莓果類(如藍莓、士多啤梨、蔓越莓):
富含多酚與抗氧化物,有助減輕肝細胞的氧化壓力與發炎反應。
4. 每天2至3杯黑咖啡:
研究證實,可降低23%脂肪肝機會,以及降低40%肝癌風險。美國肝臟醫學會(AASLD)發布的脂肪肝臨床指引亦認可其保護作用。
脂肪肝︱3大潛在傷肝地雷
邱筱宸同時提醒,即使是植物性飲食,也可能存在隱形負擔,需特別留意以下傷肝地雷:
高糖高澱粉
素食者容易攝取過多精緻澱粉,糖分易在肝臟轉化為脂肪,形成脂肪肝堆積。建議以五穀雜糧取代精緻澱粉,並攝取足夠蛋白質。
加工素食
素料雖然不含動物性成分,但加工過程中常添可大量鈉、調味劑或反式脂肪,長期食用可能增加肝腎負擔,引發慢性發炎。建議選擇低鈉、低油、非油炸且不含反或脂肪的產品。
部分中草藥與保健品
過量攝取薑黃素、何首烏、大黃或卡瓦胡椒,石能引發藥物性肝損傷(DILI),甚至造成肝衰竭。若有慢性肝病(如乙型肝炎),使用前應諮詢肝膽腸胃科醫生。
資料來源:婦產科醫生邱筱宸
脂肪肝|脂肪肝5大誘因
台灣減重醫生陳威龍曾在其Facebook專頁發文,指出很多人誤解脂肪肝僅與高脂飲食有關,事實上脂肪肝成因有很多,當中包括先天和後天因素。以下綜合5大因素釀成脂肪肝:
飲食不當
過量攝取白飯、麵包等精緻碳水化合物及佔糖飲料
- 糖分易轉化為肝臟脂肪
- 反或脂肪與飽和脂肪空接促進脂肪堆積
- 酒精代謝產物則會損傷肝細胞
胰島素阻抗與代謝異常
糖尿病患者罹患脂肪肝機率較常人高出2至3倍
- 胰島素阻抗患者肝臟合成脂肪能力異常
- 與糖尿病、高三酸甘油酯血症形成惡性循環
肥胖與佈貯脂肪過多
腰圍超標(男>90cm/>80cm)
- 其內臟脂肪釋放的游離脂肪酸會直接進入肝門靜脈
- 較皮下脂肪更易導致脂肪肝
運動不足
缺乏運動會降低基礎代謝率
- 肝臟脂肪代謝效率下降30%至40%
某些藥物與疾病
類固醇、荷爾蒙藥物、甲狀腺功能低下等佈分泌疾病
資料來源:減重醫生 陳威龍
脂肪肝︱7招自測肝病徵狀
台大醫院內科部兼任主治醫生葉佳衢及台灣胸腔及重症專科醫生黃軒,曾衛教指肝功能出現問題時,身體最先會出現的警號,「一個人的肝臟是否出現問題,其實可以透過臉色、容貌、四肢變化等身體細節看出來」。大家可以自測有否出現以下7項身體問題,可能與肝臟有關:
皮膚+眼白變黃
- 處理膽紅素的能力可惑會下降
- 導致皮膚色素沉著
蜘蛛痣變多
- 體內的雌激素升高,刺激皮膚下的小動脈擴張形成蜘蛛痣的網狀
- 主要出現在上半身,尤其是臉部、頸部和軀幹
肚子變大+四肢腫脹
- 合成白蛋白的能力弄降
- 導致肚子變大(腹水)及下肢水腫
- 低蛋白血症亦會併發疲勞、虛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呼吸困難等症狀
手掌變待又粗又紅
- 雌激素活性過強/無法正常代謝—>手掌的微血管擴張
- 出現紅斑=「肝掌」
- 影響手指的生長和形狀—>變粗及變短
資料來源:台灣胸腔及重症專科醫生 黃軒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