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刺針》預測2050年全球逾1800萬人死於癌症,1種癌症成頭號殺手
近日有國際研究預計,全球癌症死亡人數將在未來20年內飆升至75%,恐逾1,800萬人。研究人員指出,全球42%的癌症死亡與吸煙、肥胖等風險因素有關,其中1種癌症是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
2050年全球逾1,800萬人罹癌亡
國際權威期刊《刺針》近日發表一項研究,評估1990年至2023年間,204個國家和地區共47種癌症的病例和死亡率,並預測了未來全球癌症的走向。
研究團隊指出,自1990年以來,全球癌症新增病例已增加超過1倍,2023年達到1,850萬例。同時,癌症死亡人數上升了74%,達1,040萬人。預計到2050年,全球癌症新增病例將增加61%,達3,050萬例;癌症死亡人數預計將上升近75%,達1,860萬人。
1990至2023年間,癌症病例及死亡人數的增幅最大的國家為黎巴嫩,達到80%,其次為赤道幾內亞和老撾,癌症死亡率分別上升了72%和55.8%。相較之下,癌症死亡人數下降幅度最大的國家分別為哈薩克(-58.2%)、阿拉伯聯合大公國(-56.8%)及新加坡(-48.4%);中國排名第7位,癌症死亡率下降了43.2%。
逾4成病例與生活習慣因素有關
研究團隊發現,2023年全球診斷最多的癌症是乳癌(合併兩性計算),肺癌(包括氣管、支氣管和肺腫瘤)則是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人員指出,全球高達42%的癌症死亡與生活習慣因素有關,包括:吸煙、不健康飲食、高血糖及接觸毒素。
研究人員表示,全球超過5分1(21%)的癌症死亡原因與吸煙有關。在低收入國家中,主要的癌症風險因素為不安全性行為,佔癌症死亡率的12.5%。研究團隊敦促政府擴大早期癌症篩檢計畫,以提高患癌的存活率,並呼籲各國政府透過處理肥胖與吸煙等癌症風險因素,以控制全球的癌症醫療負擔。
本港肺癌為「頭號殺手」
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資料顯示,本港首5類致命癌症依次為肺癌、大腸癌、肝癌、胰臟癌及乳癌。衛生署資料顯示,超過1/3的癌症死亡個案是由可改變或可避免的行為和環境風險因素所造成,包括:
- 吸煙
- 飲酒
- 不健康飲食,例如進食大量紅肉和加工肉食
- 缺乏體能活動
- 超重和肥胖
- 慢性感染某些病毒,例如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人類乳頭瘤病毒(HPV)和伯基特淋巴瘤病毒
- 過度暴露於陽光、太陽燈或其他來源的紫外線輻射
- 室內和室外的空氣污染
- 透過環境或工作場所接觸到致癌物
另一方面,癌症的風險會隨年齡增長而遞增,家族史和遺傳因素亦會增加患上某些癌症的風險。
9招降低患癌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約30-50%的癌症是可預防的,改變或避免一些風險因素能有效減低患癌機會,例如:
1.避免吸煙和吸入二手煙
2.避免飲酒
3.保持均衡飲食
4.多做體能活動
5.保持健康體重和腰圍
6.接種預防乙型肝炎和HPV疫苗
7.防止被陽光過度照射
8.遵從職業安全健康規定,包括在適當情況下使用保護裝備,以減少在工作場所接觸到致癌物。
9.採取安全性行為
資料來源:世界衞生組織
4大致癌原因
重症專科醫生黃軒在曾其Facebook專頁發文指出,癌症是細胞叛變的結果。他解釋,人體細胞就像城市中的工人,平時各司其職,各自維持正常生長、分裂和凋亡,但當DNA出現錯誤時,這些細胞便會失控增殖,形成腫瘤。若腫瘤進一步擴散並侵害其他器官,就會演變為惡性腫瘤,即癌症。
黃軒強調,癌症的發生並非憑空發生,背後是有原因的,並列出了4大原因:
遺傳
有些人天生帶著「高危基因」,例如BRCA1和BRCA2等基因突變,會增加罹患乳癌或卵巢癌的風險。研究發現,攜帶這些基因突變的女性,一輩子乳腺癌的發病率可高達85%。不過他強調,遺傳因素只佔癌症的少數,大部分人不需為家族基因過度擔心。
生活方式
黃軒提到,吸煙被視為癌症的主要危險因子,吸煙者罹患肺癌風險是非吸煙者的15至30倍。此外,經常食用炸雞、漢堡等油炸食品,缺乏蔬菜攝取,以及過量攝入高脂肪、紅肉和加工食品,均會增加大腸癌的風險。而缺乏運動也可能提高乳癌和大腸癌的罹患率。
環境
長期暴露在X光或放射性物質的環境中,會增加白血病、甲狀腺癌的風險。此外,工業環境中的石棉、空氣中的苯,甚至土壤中的砷等化學物質,都是導致肺癌或皮膚癌的潛在因素。
病毒感染
某些癌症與病毒感染密切相關,例如人類乳頭瘤病毒(HPV)幾乎是子宮頸癌的主要原因,而肝炎病毒(HBV、HCV)則是肝癌的致病因素。
12種最佳抗癌食物
台灣營養師程涵宇亦曾指出,有科學證據研究顯示,以下12種抗癌食物可有助降低癌症風險,建議大家多食用五顏六色的蔬果類天然食物、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避免癌症找上門。
1.西蘭花
2.紅蘿蔔
3.豆類
4.莓果
5.堅果
6.橄欖油
7.薑黃
8.柑橘類水果
9.亞麻籽
10.番茄
11.大蒜
12.魚
資料來源:營養師程涵宇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