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照顧」定義你 把慈悲分給自己   在生死之間放手與微笑

別讓「照顧」定義你 把慈悲分給自己   在生死之間放手與微笑

黎凱欣
照顧者手記

  與癌症相關的講座,多半甫探討生死,氣氛便變得嚴肅。這一場卻完全相反,一小時笑聲不斷,毫無冷場。講者之一釋衍空法師(衍空法師)在台上總結:「人生的意義就是把現在活到好,好的意思就是感恩、珍惜、寬恕和隨喜。在座各位今日懂得出席這個講座,學到一些事物有所得著,這樣的人生其實也很不錯。」豁達而幽默的一句,換來全場拍掌回應,連筆者也被感染了。

 

  這是香港防癌會早前舉辦的《走過驚濤駭浪》照顧者公開講座系列2025,衍空法師是其中一位講者。他在講座坦言,理解許多照顧者,常把標準拉得過高,事事求完美,一不如意便自責、無奈、甚至遺憾。他希望大家能在風浪中找到岸,先把自己照顧好。

 

  講座完結後,我忍不住打趣問他:照顧者心有千千結,聽講座也不懂跟著大家笑,怎樣照顧自己,梳理情緒?

 

 

別讓「照顧」定義你 把慈悲分給自己   在生死之間放手與微笑

在香港防癌會《走過驚濤駭浪》照顧者公開講座系列2025中,講者釋衍空法師(右)、陳麗雲教授(中)與主持王榮珍(左),從宗教和非宗教角度,探索如何面對老、病、死。(圖:香港防癌會)

 

接納情緒  培養慈悲心

 

  他建議,先放下完美主義,學會與情緒共存,別急著否定和壓抑。「照顧者覺得遺憾是人之常情,別再為此苛責自己。要承認和接納自己情緒,也接受我們不是神,只是普通人;世界未必聽你的,事情不完美才是常態,這就是人生。」

 

  當你願意這樣與自己碰面,下一步就是培養慈悲心。慈,是希望自己開心一點;悲,是希望自己不用這麼痛苦。慈悲不是只給別人,更要用於善待自己,理解與接納自身的處境、能力與限制,學會放過自己。

 

  說白了,照顧者們,別對自己太殘忍。你也有自己的價值、幸福與喜悅,不能只靠「照顧」這件事來定義你。

 

從生活中修行

 

  當然,說起來容易。許多照顧者一邊知道要接受自己,一邊又被內疚感綁架。明明不想發脾氣,卻在疲累時對照顧對象說了重話,回頭又懊悔不已。這種情節在照顧者群組裏,天天上演。

 

  「那是一個循環,你要不吵架,就要修行。」衍空法師解釋,修行不是指上山打坐,而是在生活實踐,例如練習正念,專注呼吸與放鬆。也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慈悲與感恩,訓練心念,減少負面情緒。甚至簡單如飯後散步半小時,聽聽海風,讓心安住於片刻的寧靜,自然就少了脾氣引爆點。

 

別讓「照顧」定義你 把慈悲分給自己   在生死之間放手與微笑

衍空法師強調,照顧者需要慈悲善待自己。他身旁的頌砵,有助尋求輔導者,在接受服務前,先把心神安定下來。

 

佛法輔導  學術與科學實證兼備

 

  其實衍空法師不只談理念,他長年深耕輔導,協助過不少照顧者。他與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的團隊,創立了「正法治療」與「覺醒訓練課程」的佛法輔導模式,將佛法圓融的智慧與專業輔導技巧結合,建立完整理論與實踐路徑,更設有碩士課程與專業認證機制。

 

  這套方法也能透過腦電圖、腦神經研究等工具驗證成效,提供實證基礎,強化學術認可。同時已發展出可轉移的訓練體系,能培養更多助人者。近年國際主流心理學界,已普遍接納「正念」的有效性,並持續關注佛法輔導的發展趨勢。另一方面,香港亦設有面向公眾的佛法輔導服務。

 

  回到照顧現場,衍空法師的建議看似老生常談,卻常常一針見血。當我們願意放手,停止把照顧對象只看作弱者,也會看到另一種力量在他們身上發生。

 

別讓「照顧」定義你 把慈悲分給自己   在生死之間放手與微笑

衍空法師是覺醒心靈成長中心的總監。該中心向公眾提供佛法輔導服務,照顧者和病人也是服務對象。中心內的輔導室,擺放了可愛的毛公仔,有助接受輔導者紓緩情緒。

 

病患也有力量   臨終仍保正向思維

 

  同場的另一位講者,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陳麗雲,在防癌會的《走過驚濤駭浪》2025講座中提及,曾有一位覺得「等死」、覺得自己「沒事可做」的癌症病人,遇上佛教義工,義工提議他為同房病友誦經。

 

  結果,那位病人找到在病房的角色與位置,不再把每一天視為空白的倒數,而是有方向、有意義地過。這反映了病人不是只有被照顧的一面,他們也能夠行動、能夠賦權,能夠以自己的方式參與生命。

 

  陳教授補充:「我們面對死亡,因未知而害怕,這是人性。但既然死亡不可控,就不要浪費時間去害怕。不如集中想想,你可以做到甚麼,令自己開心。甚至嘗試成為義工,助人助己。」

 

  另一方面,衍空法師不忘提醒眾人,在人生大限將至的一刻,仍然要保持正向思維:「人生有十件事,即使有七件未如理想,餘下還有三件好事,一定要好好記著。」亦即在生時,先行替自己「破地獄」,而非至死抱憾。

 

別讓「照顧」定義你 把慈悲分給自己   在生死之間放手與微笑

感恩和珍惜,是活在當下的要素。(圖:Vlada Karpovich@Pexels)

 

  至於那個照顧者如何懂得跟著笑的問題,我想,答案也許很務實。笑不出來嘛,允許自己偶爾皺眉,也允許自己在海風裏鬆一口氣。等那天你發現笑意自行冒出來,別太驚訝,這刻你已學懂放手,願意釋懷,留一天給自己喘息,好好的愛自己,抱緊自己。

 

別讓「照顧」定義你 把慈悲分給自己   在生死之間放手與微笑

香港防癌會出版多份刊物,協助癌病病人照顧者紓緩情緒,認識病患食療的社區資源,以及中西醫療資訊。

 

香港防癌會fb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kacs/

 

如有興趣進一步了解佛法輔導,可參考覺醒心靈輔導中心的社交平台:
https://linktr.ee/ASGC_Buddhist_Counselling?utm_source=linktree_profile_share&ltsid=0f6fab1c-fef0-48d0-9273-b08d117ab256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