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腎臟健康驚號 │ 常吃10大超加工食品恐傷腎+5字口訣助你自我檢查
都市人生活節奏急促,加上不良飲食習慣,正悄悄損害腎臟健康。台灣腎臟專科醫生洪永祥指出,長期大量攝取「10類食品」,不僅可能危害心血管,還容易導致肥胖和代謝症候群,影響腎臟健康。
腎臟專科醫生洪永祥在其Facebook專頁分享,門診中常見腎功能異常的患者,其檢驗報告多項指標不合格,而這些患者大多三餐依賴「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 UPFs)。當他們減少攝取這類食物後,僅3個月時間,血糖、血壓、血脂肪、尿酸、腎功能及蛋白尿等數值均有明顯改善。
洪永祥引述研究指出,根據《Frontiers in Nutrition》期刊於2024年發表的統合分析,攝取最多超加工食品的人,罹患慢性腎臟病(CKD)的風險比攝取最少者高出約18%;每增加10%的攝取比例,腎病風險也隨之上升約7%。這代表飲食中若超加工食品比例愈高,腎臟壓力就愈大。
高鹽與無機磷 成腎臟「隱形殺手」
洪永祥解釋,超加工食品的主要問題之一在於高鹽分。大量的鈉會導致血壓上升,而高血壓正是慢性腎臟病發生與惡化的關鍵因素。此外,這類食品常添加無機磷(phosphate additives),其吸收率高達90%,遠超過天然食物中的有機磷。過量攝取會導致血磷升高、鈣磷代謝失衡,進一步刺激副甲狀腺激素上升,造成腎臟損害與血管鈣化。
不僅如此,超加工食品普遍營養價值低,熱量高且缺乏膳食纖維,同時含大量糖分和飽和脂肪,容易導致肥胖、糖尿病及代謝症候群,這些都是慢性腎臟病的重要誘因。另外,防腐劑、乳化劑、人工甜味劑等人工添加物,也可能對腎臟產生直接或間接的毒性,久而久之,就會提早衰竭。
10大常見傷腎超加工食品
洪永祥列出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10類超加工食品,它們看似平常,卻是腎臟健康的「隱形殺手」,提醒大眾留意:
1. 即食麵:即食麵的調味包鈉含量極高,還可能含有磷酸鹽作為調味或防腐劑。經常食用,不僅血壓上升,也讓腎臟長期過勞。
2. 加工肉類:如香腸、火腿、熱狗等,常含亞硝酸鹽、高鈉與添加磷,研究顯示其攝取量與慢性腎臟病風險呈正相關。
3. 手搖飲與含糖飲料:珍珠奶茶、果汁飲料等含糖量驚人,會提升糖尿病與代謝症候群風險,進而傷害腎臟。
4. 薯片與餅乾:這類零食鹽分高、熱量高,且缺乏纖維與營養,長期食用會加劇高血壓與腎臟負擔。
5. 罐頭食品:雖方便保存,但通常調味多半鹽分高,部分還含有磷酸鹽,對腎功能不佳者尤其不利。
6. 速食與炸物:高脂、重鹹的典型超加工食品,與腎功能下降有密切關聯。
7. 加工乳製品與奶精飲料:如三合一咖啡、調味乳等,常含奶精、糖漿或其他加工乳成分,以及添加磷,糖分也偏高。
8. 調味粉與即溶湯包:這類產品多含高鈉與添加劑,經常食用會大幅增加腎臟負擔。
9. 工廠製蛋糕與糕點:這些蛋糕多半含大量糖分、奶油與氫化油脂,不僅傷心傷血管,也會誘發肥胖與代謝症候群間接影響腎臟健康。
10. 人工甜味飲料或「低糖」飲品:有些人以為喝「無糖可樂」或「低糖飲品」就比較健康,但其實這些人工甜味劑飲料仍屬超加工食品,長期食用對腎臟構成風險。
5字口訣自測腎功能
台灣家庭醫學科醫生陳怡廷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網站撰文,指出腎病初期一般來說沒有症狀,當發現身體出現異常,如疲倦、水腫和食慾不振等情況,往往發現患病時已屬中晚期。
透過抽血檢查腎絲球過濾率和尿液檢查尿蛋白,陳怡廷建議5字口訣:「泡、水、高、貧、倦」,讓大眾自測腎功能:
5字口訣自測腎功能
1. 泡(泡泡尿)
• 腎絲球過濾功能受損,形成持久性和不易消散的泡泡尿。
2.水(水腫)
• 腎臟無法排出多餘水分,導致下肢或眼皮水腫。
3. 高(高血壓 )
• 體液平衡與內分泌失調,易引發高血壓並加重腎臟損傷。
4.貧(貧血)
• 紅血球的生成作用受損,導致貧血、臉色蒼白和易氣喘。
5. 倦(疲倦)
• 電解質失衡與毒素累積,使人感到疲倦和無力。
資料來源:家庭醫學科醫生 陳怡廷
8大高危險族群
另外,有8大高危人士要留意,容易患上慢性腎病:
● 糖尿病患者
● 高血壓患者
● 痛風患者
● 65歲以上長者
● 長期服用止痛藥者
● 有家族病史者
● 吸煙者
● 代謝症候群患者
資料來源:家庭醫學科醫生 陳怡廷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