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癌飲食 │ 男子長期食1類魚砷中毒超標6倍!世衛列砷為第一級致癌物致腎衰竭
不少人都認為吃魚有益健康,然而一旦吃錯,隨時得不償失。台灣腎臟科醫生林軒任近日分享一宗病例,一名生活作息良好的商人,因長期食用「1類魚」導致砷中毒,不僅出現腎功能衰退,更可能增加患癌風險!
男子每日食深海魚 砷中毒超標6倍
腎臟科醫生林軒任近日在其Facebook專頁發文,分享台中榮總臨床毒物科主任鍾牧圻的病例,指出一名熱愛釣魚的60多歲男子,平時不煙不酒、飲食清淡,且作息規律,每日早睡早起。然而在身體檢查中,卻意外發現腎功能指數下降,在排除其他常見病因後,進一步進行重金屬檢查,竟驗出其尿液中的砷含量超標近6倍。
林軒任指出,該名患者起初對腎功能衰退感到十分困惑,因自認生活習慣健康,且家族無腎臟病史。經詳細問診後,才發現患者幾乎每日進食自己釣獲的深海魚,因深海魚含有大量砷,長期食用深海魚是導致砷中毒的主因。所幸在停止大量進食海魚並接受治療後,其腎功能逐漸恢復至正常水平。
慢性砷中毒恐致癌
林軒任解釋,砷又被稱為「砒霜」,在自然環境中可能透過受污染的地下水、農作物、來源不明的保健品或工業接觸進入人體。而在食物鏈中,砷會隨著小魚被大魚吞食逐漸積累,因此深海魚、甲殼類及貝類最容易含有較高濃度的砷。該名患者因長期每日食用深海魚,最終導致慢性砷中毒。
他提醒,慢性砷中毒往往沒有即時明顯症狀,但長期會造成嚴重傷害,可能導致腎臟與肝臟損傷、增加癌症風險,並出現神經與皮膚症狀。世界衛生組織已將砷列為第一級致癌物,長期接觸可能引發肝癌、肺癌、膀胱癌及皮膚癌等疾病。
為預防砷中毒,林軒任建議民眾應均衡飲食,避免長期食用單一食物,選擇具政府認證的保健食品,並多進食富含維他命A、C、E的蔬果,幫助身體排毒。
4大常見重金屬 可引致神經病變
台灣神經外科醫生謝炳賢曾在其Facebook專頁發文,指出重金屬污染其實充斥在日常生活中;有研究顯示,高達87%的人體內都有不同程度的重金屬殘留,而這些物質對神經系統的影響尤為嚴重。他在文中列出4大常見重金屬,並逐一拆解它們可對人體造成的傷害。
1. 鉛
- 可取代鈣離子進入神經細胞,從而干擾神經訊號傳導
- 低劑量暴露同樣有機會導致兒童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困難和行為問題
- 成人若出現慢性鉛中毒,則可能引發周邊神經病變
2. 汞(水銀)
- 能直接穿透血腦屏障,在大腦中積聚
- 每天食用高汞魚類的人士,大腦中的汞含量可能是一般人的5至10倍
- 可導致記憶力衰退和認知功能障礙
3. 砷
- 最容易被忽視的神經毒素之一
- 長期飲用砷污染的水可對神經系統造成極大危害
- 增加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風險,包括柏金遜症和阿茲海默症
4. 鎘
- 能干擾神經細胞中的鈣訊號通路,影響神經遞質的釋放,導致嗅覺、運動協調能力下降,學習和記憶功能受損
- 孕婦體內的鎘可以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直接影響胎兒大腦發育
資料來源:台灣神經外科醫生謝炳賢
4招降低重金屬傷害
那麼,市民平日可如何降低重金屬對神經系統的傷害?謝炳賢分享以下4招,供大家參考。
1. 留意飲食選擇
- 減少食用吞拿魚、鯊魚等大型深海魚類
- 選擇有機蔬果
2. 注意水質安全
3. 避免吸煙
4. 攝取富含抗氧化物質的食物
- 例如:深色蔬菜、莓類水果
資料來源:台灣神經外科醫生謝炳賢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