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家3口全患腸胃道癌症,疑因1常見飲食習慣惹禍!醫生揭8大致癌生活習慣
飲食習慣不容忽視,稍有不慎恐患癌!台灣有醫生曾分享個案,曾有一家3口相繼患癌,經了解,竟是與全家「1用餐習慣」釀禍,直言「很多家庭都中」。
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醫生廖繼鼎以「癌症是『省』出來的?!這幾種『省錢』,讓你離癌症更近!」為題發布短片,稱曾遇過一家3口全都罹患腸胃道癌症,經追問,赫然發現全家長期食用「剩菜剩飯」,才導致身體出現問題。
廖醫生表示,自己從醫30年來,見過許多患者「錯誤省錢法」,他舉例,有人為節省開支,買打折不新鮮蔬果,甚至削掉水果「發霉部位」繼續食用,食物過期幾日照樣進食。他強調,食物一旦發霉就會產生「黃麴毒素」,若長期攝取,將提升肝癌風險,食品過期則容易滋生細菌,食用後或引發腸胃不適,造成腸胃功能受損,甚至成為養癌溫床。
8大慳家致癌習慣
- 購買不新鮮的減價蔬果
- 不丟掉雪櫃久放的食物
- 吃過期食物
- 常吃加工食品
- 常吃隔夜飯餸
- 用錯抽油煙機
- 反覆使用油炸油
- 不恒常做身體檢查
廖醫生提醒,為省錢省時間,經常食加工食品或剩菜剩飯,這些加工食品不僅高糖、高鹽,還含有多種添加物,對健康百害無一利,雪櫃若無法長期保鮮,尤其是綠葉蔬菜,隔夜後會產生「亞硝酸胺」,同樣會增加消化道癌症的風險。他更稱,部分人為省電費,炒完菜後便立即關抽油煙機,導致油煙中的大量有害物質仍在廚房飄散,長期吸入恐增加肺癌發生率。他建議,煮飯前先打開抽油煙機,烹煮完成後再繼續讓抽油煙機運轉3至5分鐘。
大腸癌|初期沒有明顯病徵 留意大便變化
本港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房嘉略也曾接受訪問,指出早期大腸癌算是沒有任何明顯病徵,不過隨著腫瘤開始增長,大腸癌的患者可能會出現不同徵狀,當中最明顯是大便習慣出現改變,他提醒如果情況持續1個月以上,就應盡快求醫檢查︰
初期大腸癌3大警號
1. 大便習慣改變
- 粗幼程度不一樣
- 大便次數增加
- 大便形狀變細
2. 便血
- 大便有血
- 排黏液便
3. 肚子脹痛
資料來源: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房嘉略
大腸癌7大症狀
台灣肝膽腸胃科詹宜學醫生曾在Facebook專頁上分享大腸癌病例,並列出以下7大症狀:
1. 大便出血(鮮紅色)
2. 大量黏液性便
3. 貧血,導致疲憊、頭暈
4. 排便型態改變,形狀與量的改變
5. 體重減輕
6. 腹痛
7. 排便困難,常常覺得排便不乾淨
資料來源:肝膽腸胃科詹宜學醫生
預防患上大腸癌的5大方法
1. 養成良好飲食習慣
2. 控制體重
3. 適量運動,不久坐
4. 戒煙
5. 定期做大腸鏡檢查
資料來源:消化系外科專科醫生劉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