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腦退化 │ 鼻子可預示腦退化?權威報告揭嗅覺異常與失智風險 + 1招自測預防
腦退化雖不可逆轉,但可以預測。綜合多項權威報告指出,早於腦退化出現之前,身體1器官會先出現功能衰退,而往往容易被人忽略。台灣有醫生提醒高危人士要自覺身體有否出現異常,且教大家1方法自測,預防勝於治療。
嗅覺異常預警5-10年內或失智
台灣重症科醫生黃軒在其Facebook專頁發文,指出嗅覺功能下降可能是失智症的「超前預警系統」。研究發現,阿茲海默症患者在出現β-澱粉樣蛋白沉積與輕度認知障礙的5至10年前,嗅覺功能就已開始受損。這是因為嗅覺神經與大腦深處的嗅球、藍斑核等區域緊密相連,而這些區域正是失智症最早發生病變的部位。
聞不到咖啡、蒜味速求醫
黃軒解釋,嗅覺不是孤立存在的功能。其中的嗅球如同氣味的中樞處理站,負責將鼻子收集到的氣味信號傳送到大腦其他區域;藍斑核則透過神經纖維參與嗅覺調控。這些區域的早期病變會直接影響嗅覺功能,使其成為失智症的重要早期指標。黃軒建議,可用日常物品進行自我檢測:
1. 輪流閉合單邊鼻孔,避免視覺與記憶干擾
2. 氣味分級檢測:
- 輕度下降:香水、肥皂、檸檬皮氣味變淡或模糊
- 嚴重異常:聞不到咖啡粉、蒜頭、洋葱、芥末等強烈氣味
他提醒,若以下情況伴隨記憶力衰退,應求醫做詳細檢查,找出病因:
- 突然完全失去嗅覺
- 嗅覺下降持續超過兩周無法恢復
- 嗅覺錯亂(聞到的氣味與實際不符)
- 伴隨記憶力變差或生活習慣改變
研究證實:嗅覺測試可預測10年失智風險
多篇追蹤研究內指出,嗅覺測試異常能有效預測5-10年後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這項發現提供了早期介入的機會,透過簡單的嗅覺篩檢就能識別高風險族群,從而延緩疾病進程。
3大高危人士要警覺
黃軒強調,建議40歲以上族群、有失智症家族史者或年長者,應定期進行簡單嗅覺測試,提高警覺。
「MIND飲食法」維護腦部健康
台灣神經內科醫生謝珮甄曾在其Facebook專頁發文,指出飲食中有些食物能夠維持記憶力,並可減少腦部受一些自由基氧化。如想預防失智,她推介「麥得飲食法」(MIND diet),這種飲食法又被稱為心智飲食法,是結合「地中海飲食法」(Mediterranean Diet)及「DASH飲食法」的飲食模式,其設計主要目的是幫助維護腦部健康、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和其他認知退化的風險。
「MIND飲食法」全寫為「Mediterranean-DASH Intervention for Neurodegenerative Delay」,重點在於針對某些對大腦有益的食物,以提升大腦功能,保護神經健康,其中建議平日可多吃以下10種食物:
10種護腦食物預防腦退化
綠葉蔬菜
堅果
漿果類
豆類
全穀物
魚類
家禽類
橄欖油
資料來源:台灣神經內科醫生謝珮甄
拆解認知障礙症常見症狀
老人認知能力漸趨下降,不少人容易患上認知障礙症。據本港醫管局智友站資料,認知障礙症又稱「失智症」、「老人癡呆症」、「腦退化症」,是大腦神經細胞病變,引致腦部功能不正常地衰退的病患之統稱;也是一種因腦部功能喪失而出現的疾病,它會影響記憶、思維、語言、判斷能力、行為及性格,阿茲海默症為其中一種認知障礙症。
患者的記憶力及其他認知功能(例如學習、理解、語言運用、方向感及判斷力等)會逐漸失去;有些病人也會有抑鬱、幻覺或人格改變的病徵。估計70歲長者患病率,每6位女士便有一位,每10位男士便有一位患上。
認知障礙症常見症狀
早期(第1至2年)
在此階段,家人和朋友通常會以為是年紀漸老而出現的正常老化過程而難以察覺:
- 失去短期記憶
- 表達或理解抽象事情時感困難,如表達身體不適、心情感受等
- 情緒或行為變幻無常
- 學習新事物及跟隨複雜指令感困難
- 判斷力減退
- 基本自理活動仍能應付,但需旁人提醒
中期(第2至5年)
隨著病情的進展,患者早期的困難會更加明顯:
- 混淆遠期記憶和現實情況記憶
- 偶有辭不達意的情況
- 行為性格轉變,或會容易情緒不穩
- 需別人協助日常自理活動
晚期(第5年後)
幾乎完全依賴別人,不能自我照顧:
- 記憶缺損,連熟悉的人和事也會忘記
- 身體活動及精神狀況出現衰退
- 未能有效表達及溝通
- 不能處理日常生活
- 需要長期照顧
- 生理時鐘混亂
資料來源:醫管局智友站
6種習慣預防認知功能退化
北京認知神經科學學會理事長、神經內科醫生韓瓔曾在社交平台發文表示,除了藥物控制外,她提出以下6種日常生活習慣,有助預防認知功能退化。
1. 營養飲食
地中海飲食:限制進食紅肉,適當進食如全穀物、水果和蔬菜、魚類和貝類、堅果、橄欖油及其他健康脂肪
攝取漿果或相關補充品:常見可食用的漿果包括藍莓、黑莓、紅桑子、士多啤梨等
2. 認知訓練
保持大腦活躍:透過聽收音機、閱讀報刊、玩益智遊戲、參觀博物館等活動,維持大腦活躍
3. 提高社交參與度
4. 每日有氧運動
5. 戒煙
6. 降低同型半胱胺酸
攝取富含葉酸與維他命B雜(如B6或B12)的食物,有助降低同型半胱胺酸濃度。
資料來源:神經內科醫生韓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