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癌 │ 平時愛吃即食麵,15歲少女晚期胃癌全胃長滿腫瘤:醫生揭3大真正禍因
經常吃即食麵,恐增加致癌風險。內地一名15歲少女因為長期吃即食麵,最終確診胃癌晚期,幾乎整個胃部都長滿腫瘤。有醫生指出,即食麵並非致癌主因,反而另外有3大習慣恐埋下病因,長年累月增加患癌風險。
胃部僵硬如皮革 腫瘤塞滿無法蠕動
綜合內媒報道,河南鄭州一名15歲少女食慾不振,甚至一進食就會嘔吐,求醫後確診胃癌晚期。經醫生詢問後發現,她習慣長期將即食麵當作主食,而且經常不規律進食所致。據悉,少女求醫時其胃部已「像皮革一樣硬」,內部長滿腫瘤,無法正常蠕動,出現嚴重噁心、嘔吐、腹脹等症狀。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生提醒,青少年不良飲食習慣與患上胃癌息息相關。
即食麵非直接致癌 高鹽低纖營養價值低損胃黏膜
醫生解釋,即食麵本身並非直接致癌物,但其高鹽、高脂、低纖維的特性,若長期單一食用並缺乏新鮮蔬果攝入,可能對胃黏膜造成持續損傷。
- 高鹽:易破壞胃黏膜屏障,誘發慢性胃炎
- 低纖維:導致腸道蠕動減慢,增加有害物質停留時間
- 營養失衡:缺乏維他命A、C等抗氧化物質,削弱胃部修復能力
胃癌年輕化趨勢加劇 醫揭3大致病因素
據近期醫學研究指出,胃癌有年輕化趨勢,除飲食因素外,以下3大習慣同樣高危:
- 幽門螺桿菌感染:世界衛生列為一級致癌原,可透過共餐傳播
- 捱夜與睡眠不足:破壞胃黏膜夜間修復過程,導致免疫力下降
- 三餐不規律:胃酸分泌紊亂
8大胃癌高危人士
台灣胰臟科醫生林相宏,曾於其Facebook專頁指出胃癌的8大高危因素:
引起胃癌8大重要因素
1. 遺傳基因包括CDH1、RhoA、MLH1、MSH2、MSH6、PMS2等
2.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3. 胃癌家族史
4. 煙酒
5. 常吃紅肉、燒烤、高鹽份飲食
6. 缺乏水果蔬菜之飲食習慣
7. 肥胖
8. 暴露金屬粉塵
資料來源:胰臟醫師 林相宏
胃癌6大常見症狀
1. 胃痛
2. 進食時容易飽脹
3. 體重下降
4.貧血、眩暈、喘氣
5. 腸胃道出血或吐血、排便黑色
6. 年輕人容易產生腹水、腹膜轉移
資料來源:胰臟醫師 林相宏
4招降低胃癌風險
台灣腸胃科醫生鄭泓志在其Facebook專頁發文,引用國際期刊《Medicine (Baltimore)》研究指出,晚餐後的生活習慣與胃癌風險密切相關,關鍵在於「進食與睡眠間隔時間」及「是否飯後活動」。研究顯示,晚餐後3小時內就寢者,胃癌發生率明顯上升,且間隔愈短風險愈高;若再加上「飯後不散步」,風險更可能暴增7.4倍。研究強調,晚餐後散步能促進胃排空、減少胃酸逆流與細菌增生。故此鄭泓志建議:
- 晚餐提早吃:盡量在晚間8點前完成,或分兩階段進食(如傍晚5點吃部分主食,8點前補輕食)。
- 睡前3小時禁食:避免高油糖鹽食物,若晚餐較晚,應延後就寢時間。
- 飯後活動10分鐘:散步或站立做家務,避免久坐或躺平。
- 高風險族定期檢查:有胃癌家族史、慢性胃炎或胃食道逆流者,應安排胃鏡與幽門螺旋桿菌篩檢。
鄭泓志提醒,若出現持續胃痛、消化不良或體重減輕,應盡快求醫檢查。研究證實,調整晚餐習慣與增加飯後活動,尤其對55歲以上族群,是預防胃癌的重要策略。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