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腳趾變化是健康信號?解讀第4、5腳趾的警示與腰部關係
我們甚少注意自己的腳趾,很多時對它們「眼尾」都不瞄一下。但腳趾也藏有很多健康信息,所以值得我們多加留意。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一邊腰若有問題(例如腰痛或椎間盤位),同一邊的第四、五腳趾會並排「黐埋」而且不能靠腦袋念力將它們分開。又或倒轉去理解亦可以:但凡有人第四、五腳趾無力地並排黐在一起,此人腰必定有事。
腰痛與第四、五腳趾無法分開的關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坐骨神經分支的影響:我們的第四、五腳趾的活動,主要由「腰椎神經根」(S1)支配,該神經從腰椎-骶椎交界處延伸至腳部。若腰椎間盤突出,或梨狀肌症候群壓迫坐骨神經,那便會導致(1)腳趾外展肌(如小趾展肌)無力; 和(2)腳趾分離動作困難(第四、五趾無法張開)。
腳趾很重要,雖然大部分人十隻腳趾齊全,但齊全並非必然指向健康。正常腳趾的形狀應從大腳趾到小腳趾呈現自然階梯狀排列,沒有明顯外翻、重疊、擠壓成彎曲。現在請先看看自己的腳趾形狀,每隻腳趾的中間關節有否呈現異常彎曲(微彎曲是可以接受的)?
錘狀趾(Hammer Toe)是一種常見的足部現象,表現為一隻腳趾(尤其是第二、三趾)的中間關節異常彎曲,形似「錘子」。這種變形不僅影響行走舒適度,更可能反映潛在的健康問題。
撇除遺傳因素,先討論一下為何後天會出現錘狀趾。最大原因是:長期穿不合腳的鞋子,尤其是女士穿高跟鞋或尖頭鞋,這會迫使腳趾擠壓,導致變形。又或家裏穿的拖鞋太大,每一隻腳趾都要用力抓實拖鞋,變成聚力在中間關節處。所以順帶也在此奉勸家長,買鞋給孩子,不要為了想「襟著」而特意買大一碼,這會令孩子經常要用腳趾力找實鞋子,容易導致腳趾變形。(下回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