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袪濕湯水推薦 │ 赤小豆炒白扁豆助健脾袪濕
「一星期內多次下大雨,真的破紀錄。」Umi說。
「連連下雨,天氣潮濕。不少病人容易出現腹痛、腹瀉、痛經、關節疼痛、小便不利、下肢水腫等情況,這些都與脾不運化水濕有關。」我說。
「濕度高,我們要袪濕呢!」Umi說。
「還有近年來,天氣反常,例如今年全年氣溫都會偏高,如果不想生病,我們要在養生方面下些功夫。天氣過於炎熱,火性炎上,很多人會出現『熱氣』的情況,如口瘡、失眠等。」我說。
「既然『熱氣』,那麼吃生冷為何不可?」Umi說。
「我們的身體,不是一杯熱水,過熱就加冷水,把溫度降下來。絕對沒有這麼簡單。
究竟由進食到大小二便,當中在我們身體發生甚麼事呢?
我們進食,進口的一刻已經開始消化了,經牙齒咀嚼,通過胃氣的消化腐熟。水穀精微中化成清陽之氣,敷佈到上焦和表位,和五臟六腑。就好像大自然中的天空,晴朗的天空,我們就會精神爽利,頭腦清醒。一些濁氣濁水渣滓,通過大小二便排出體外,簡單來說就是這樣。」 我說。
「我還是未明白。」Umi說。
「因為脾胃不喜歡生冷啊!清陽之氣到了體表和臟腑,不但有溫煦作用,還有濡養作用。如果清陽不升,則會有頭暈眼花、視物不清、耳鳴耳聾、畏寒肢冷、困倦乏力、食不知味、沒胃口、大便爛等表現。
剛才提到胃要消化腐熟。要把食物腐熟,就要火,就要夠熱,我們應為陽氣,又或精準一點,胃陽。天氣炎熱,很多大開冷氣,吃冰冷食物,又喝冷飲,很易造成胃寒,胃陽不足,不能腐熟水穀,清陽如何上升呢?而且寒又生濕,濕上加濕,造成腹痛腹瀉、痛經、關節疼痛等。
津液濡養不足,即滋潤不夠,就好像沙漠,水份不足也感到乾燥,所以也會有『熱氣』的表現了。無論『熱氣』,或是虛寒的人士,都不應吃喝生冷的。」我說。
「原來如此。那麼飲食方面要留意甚麼?」Umi問。
「外在的濕熱環境,使得脾胃運化身體濕氣的負擔加重,脾不運濕。我們可以吃些袪濕的食物如粟米、赤小豆、炒白扁豆。粟米能健脾和胃、補虛損、除煩止渴、通利小便。赤小豆有利水除濕、和血排膿、消腫解毒的功用。炒白扁豆有健脾、化濕的功效。這些材料煲成袪濕湯水。不過最好加入腰果和合桃。腰果補腦養血,補腎,健脾,下逆氣,止久渴。合桃補腎固精、溫肺定喘、潤腸。兩者不但可補腎,又不怕太過袪濕傷陽氣。」我說。
「謝謝你。我不敢喝太多冷飲了。」Umi說。
「若天氣好,還要到戶外走走!」我提醒。
袪濕湯水
材料(4人分量)︰
赤小豆1兩、腰果1兩、炒白扁豆1兩、合桃1兩、粟米1 條、蜜棗2粒、生薑2片
製作方法︰
1. 粟米去皮切塊留鬚。
2. 所有材料加水2公升,大火煲滾後改細火再煲1小時。
3. 最後加少許天然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