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英前抑鬱症困擾致悲劇:留遺書揭情緒病吞噬心靈,都市人必知9大輕生先兆

移英前抑鬱症困擾致悲劇:留遺書揭情緒病吞噬心靈,都市人必知9大輕生先兆

健康解「迷」

  荃灣悅來酒店於本月27日發生倫常慘案。一名曾任海關督察的37歲男子(姓紀),疑因長期受抑鬱症困擾,在酒店房間內先殺害妻兒,再從18樓房間撬窗跳樓身亡。

 

荃灣悅來酒店四屍命案|半年前確診抑鬱 遺書訴痛苦

 

  據悉,男事主半年前確診患有抑鬱症,一直在屯門一間私家診所接受治療。案發前,一家四口於26日晚9時許返回酒店房間後便未再外出。他在27日凌晨,於社交平台發布最後帖文,透露被情緒病折磨的痛苦。

 

荃灣悅來酒店四屍命案|一家之主移英前不堪抑鬱困擾 遺書曝光:俾情緒病吞噬【附9大輕生警號】

荃灣悅來酒店四屍命案|一家之主移英前不堪抑鬱困擾 遺書曝光:俾情緒病吞噬【附9大輕生警號】

荃灣悅來酒店四屍命案|一家之主移英前不堪抑鬱困擾 遺書曝光:俾情緒病吞噬【附9大輕生警號】

荃灣悅來酒店四屍命案|一家之主移英前不堪抑鬱困擾 遺書曝光:俾情緒病吞噬【附9大輕生警號】

荃灣悅來酒店四屍命案|一家之主移英前不堪抑鬱困擾 遺書曝光:俾情緒病吞噬【附9大輕生警號】

 

荃灣悅來酒店四屍命案|由朋友報警 房間反鎖妻兒身中多刀

 

  其朋友發現帖文後立即報警,而凌晨4時45分由酒店商場便利店職員報警,發現有人從高處墮下,救護員到場證實男子當場死亡,警員遂上酒店房間調查,發現涉事房間被鎖鏈反鎖。破門入內後,發現男死者妻子倒臥大廳,背部及頸部有刀傷;6歲長子倒臥右側睡房床上,頸部及右手有刀傷;3歲幼子則在左側睡房床上被發現,頸部及胸口共有五處刀傷。警方在梳化上發現一把24厘米長的染血廚刀,刀刃已彎曲,懷疑男死者曾用該刀撬開窗戶。

 

荃灣悅來酒店四屍命案|紀律部隊精英 原擬舉家移民

 

  據了解,37歲紀男原屬香港紀律部隊精英成員。他於2009年加入海關,其後曾擔任消防隊目及懲教主任,並於2016年晉升為海關督察。男死者與36歲任職補習老師的妻子育有兩名分別6歲和3歲的兒子,家庭經濟狀況良好,積蓄達數百萬元。消息指,男死者生前原計劃於8月舉家移民英國,故早前已辭去海關一職,惟幼子因腳患做手術故延遲出發,一家四口暫住酒店套房。

 

倫常慘劇|9大輕生警號

 

  近年自殺事件有上升趨勢,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黃蔚澄博士(Paul)表示,社會不同階層的人皆有自身情緒的觸發點。他指,學童多以家庭、學業壓力為主;成年人多因為工作壓力;而長者多因為身體健康問題,如受長期疾病或身體疼痛問題困擾。

 

  黃博士續指,每人都會有負面情緒,故自我覺察和排解很重要,身邊人的觀察亦是關鍵。他強調,細心留意生活細節,可及時阻止輕生行為;若情況未有改善,建議尋求專業協助。

 

  以下綜合9大警號,可洞察自殺先兆:

 

9大自殺警號!

 

1. 精神萎靡

2. 思想負面,常提及死亡

3. 計劃交代身後事

4. 性情大變或行為反常

5. 封閉自己,拒絕與人聯繫

6. 會嘗試自殺和自殘

7. 超過兩星期陷入沉鬱狀態

8. 失眠

9. 食慾不振

 

資料來源:臨床心理學家 黃蔚澄博士

 

 

與情緒受困者對話5大要點:

 

1. 放下手機,以示尊重

2. 在安靜的地方深入傾談

3. 多聆聽,少說話

4. 注意肢體語言,忌「翹手」,坐姿靠背後仰

5. 適當給予回應及意見,切勿過分認同

 

資料來源:臨床心理學家 黃蔚澄博士

 

 

抑鬱症|3大核心症狀

 

  生活中遇上壓力或挫折,難免會出現負面情緒,但假如情緒受到長期壓抑,便恐會誘發抑鬱症;惟不少人面對困境時,都難以分辨自己只是心情不佳,或是已經患上抑鬱症。精神科專科醫生鄧萬豪曾受訪指出,假如患上抑鬱症,將會出現3大核心症狀:

 

抑鬱症3大核心症狀

 

1. 持續廣泛情緒低落

2. 生活失去動力

3. 經常感到疲倦

 

資料來源:精神科專科醫生鄧萬豪

Copyright ©《TOPick》、《晴報》

 

抑鬱症|抑鬱症患者自救方法

 

  根據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資料,抑鬱症是可治之症,如患者能及早接受妥當的治療,絕大部份的病人可以痊癒,回復正常的生活。

 

● 病人可尋求一些治療抑鬱症的專業人士協助,例如臨床心理學家、接受過精神科訓練的家庭醫生、精神科專科醫生、精神科護士、社會工作者、職業治療師等等,他們在輔導技巧方面擁有專業資格,能協助病人正面解決問題。

● 讓家人及朋友知道自己的情緒狀況。

● 面對困擾時,盡量主動找人幫忙。

● 避免訂立一些難於實現的目標,或不要承擔太多責任。

● 做適量的運動能有助減壓。

 

3招協助抑鬱症病人

 

● 以同理心多了解病人,鼓勵病人表達自己的感受及難處,及給予適當的支持。

● 鼓勵病人有一定程度的社交接觸。

● 發現病人的行為有異時,盡快向專業人士求助。

 

轉載自晴報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