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猝死|過度健身猝死風險高14倍,平均壽命僅45歲,醫生拆解背後原因
都市人注重增肌減脂,但要注意方法!台灣復健科醫生王思恒表示,有「1類人」雖然通過運動及飲食管理來控制體態,但研究卻顯示這類人死亡率異常高,平均壽命僅有45歲。
心因性猝死風險為業餘選手14倍
復健科醫生王思恒在其Facebook專頁發文,引用一項針對超過2萬名IFBB(國際健身健美總會)男性職業健美選手的調查,平均追蹤時間為8年,發現追蹤期間共有121人死亡,其中38%死於心因性猝死。若單純比較心因性猝死,職業選手的風險是業餘選手的14倍以上。這些死亡選手的平均年齡僅45歲,多數為英年早逝。
對於職業健美為何如此危險,王思恒解釋,病理解剖發現猝死選手普遍存在心室肥厚、心臟擴大、心肌纖維化等問題。多數死者有使用睪固酮(合成性類固醇)及體能增強藥物的紀錄。此外,比賽前的極端脫水及減重行為也增加腎臟受損風險,而選手自殺、他殺與藥物過量等風險也顯著上升。
用藥物增肌減脂 大增死亡風險
王思恒表示,通過訓練增加肌肉及提升肌力對健康有許多好處,每個人都應進行規律的肌力訓練。但若以藥物來追求極致的增肌減脂,反而會使健身成為極高風險的運動。令人擔心的是,藥物在健身族群中使用是相當普遍,甚至讓大眾誤以為未用藥者缺乏訓練痕跡,這種錯誤觀念可能促使更多人開始使用藥物。
他提醒,人體的生理運作多維持在理想範圍內,例如血壓過高或過低都很危險,極少數指標是「愈高愈好」,肌肉也是如此。他提出以下4點:
- 肌肉過少絕對不行
- 每周兩次訓練,維持健康
- 追求自然極限,但健康效益會遞減,無需過度強求
- 用藥極度危險,以藥物達成的極端體態並不健康
7大年輕人猝死誘因
台灣重症專科醫生黃軒曾在其Facebook專頁分享,提醒不要以為年輕,就不會生重病,「玩命習慣」持續,會加速重病風險,並列舉出7大年輕人「玩命習慣」:
熬夜
長期睡眠不足會導致交感神經亢奮、血壓升高、心跳加快,長期下來增加心臟負荷,誘發心律不整等問題。
過度健身
超負荷運動會誘發致命心律失常(如心室顫動)導致心跳驟停。長期極限耐力運動(如超馬、鐵人三項)可能造成心臟結構重塑,出現微小疤痕組織,增加心律不整風險。
常飲用能量飲料
能量飲料會干擾心臟電生理,使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延長心臟電氣重整時間,這些改變可誘發嚴重心律不整。
久坐不動
久坐會導致血液循不良、血脂代謝減慢,長期下來促使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肥胖等慢性問題出現,這些都是心臟猝死的風險因素。
壓力過大
長期高壓狀態會促使體內釋放大量壓力荷爾蒙,導致心跳加速、升壓飊高、血管收縮。長期可導致心肌病變,甚至引發致命性心律不整。
忽視心臟警訊
潛在的心臟隱患,例如遺傳性心律不正、心肌病變,若忽視早期症狀,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珍愛年輕生命
年輕不是揮霍健康的藉口,面對生活壓力與其他誘惑,更需要提高警覺,遠離猝死風險。
資料來源:重症專科醫生黃軒
大部分猝死個案與心臟病有關
本港心臟科專科醫生高耀鈞曾接受訪問時表示,大部分猝死個案與心臟病有關,多數猝死原因是急性心肌梗塞。病發時,一般以5分鐘內為「黃金急救時間」,當心臟停頓時間越長,死亡率會越高。當中,有6大高危因素恐增猝死風險:
6類猝死高危因素
1.冠心病
2.患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
3.吸煙
4.患心肌病
5.心律不正
6.家族有心臟病史
資料來源:心臟科專科醫生高耀鈞
心臟健康|10大猝死徵兆
台灣急診專科醫生魏智偉曾在健康節目《健康好生活》拆解10大猝死徵兆,提醒大眾留意身體訊號;若以下症狀搭配出現,就可能有猝死危機:
1.反覆腸胃道症狀
2.經常性疲累
3.胸悶
4.出現不明原因疼痛
5.頻繁心悸
6.經常眼前發黑、單側或雙側肢體麻木
7.盜汗
8.經常性頭暈及昏厥
9.呼吸不順、嘴唇發紫
10.失眠,經常性睡眠窒息
資料來源:台灣急診專科醫生魏智偉
資料來源:復健科醫生王思恒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