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癌 │ 哈佛最新研究:某早餐食材為肝癌元兇,醫生教4招降低致癌攝取
肝癌是本港致命癌症的第3位,每年奪去不少生命。最新研究發現,除了乙型肝炎病毒外,日常生活中的1類物質才是誘發肝癌的重要因素,這類致癌物廣泛存在於1類常見食物中,尤其是早餐經常出現的食材。
過去,乙型肝炎病毒(HBV)一直被認為是肝癌的主要病因。台灣基因醫生張家銘在其Facebook專頁發文表示,2025年刊登於《Nature Communications》的哈佛大學研究團隊發現,乙型肝炎背後隱藏著「共犯結構」,生活中一些常被忽視的致癌物質,才是引發肝癌的關鍵。
病毒非元兇 二乙基亞硝胺才是關鍵
張家銘指出,研究透過老鼠實驗證明,單純攜帶乙型肝炎病毒(HBV)並不會直接造成肝臟發炎或癌變。然而,一旦接觸化學致癌物「二乙基亞硝胺」(Diethylnitrosamine, DEN),整個免疫系統就會失控,引起發炎反應、肝細胞受損。
研究發現,二乙基亞硝胺(DEN)雖然是實驗用的強致癌物,但與其結構相似的「亞硝胺」類物質,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尤其是以下這幾個地方:
● 加工肉品與香腸熱狗:如臘肉、貢丸、火腿、漢堡肉裏常加「亞硝酸鹽」做防腐,遇到高溫煎煮或油炸就會產生亞硝胺。
● 香煙與二手煙:香煙燃燒會釋出多種致癌亞硝胺。
● 燒烤焦黑處:食物被烤焦、煎炸到冒煙時,胺類與硝酸鹽類反應,也可能產生亞硝胺。
● 添加硝石的醃菜:保存不當或添加化學防腐,會讓細菌與胺類發酵產生亞硝胺。
● 污染水源或地下水:工業區或農藥污染地的水源,有時也可能檢出DEN或類似物質。
4招減少攝取亞硝胺致癌物
張家銘建議,即使無法完全清除病毒,也可以選擇不讓病毒和致癌物「搭上線」,可透過調整生活習慣來降低風險:
● 戒煙、避開二手煙
● 減少加工肉品攝取,選擇「無添加亞硝酸鹽」標示的食物
● 不吃烤焦的食物、不用重複使用油炸油
● 避免自行醃製含硝石的醃菜,特別是在未控制溫度和時間的情況下
5招增強免疫系統
張家銘強調,除藥物治療外,透過飲食及生活方式的調整也能增強免疫系統。以下是一些建議:
● 多吃蔬果與抗氧化食材:如藍莓、綠茶、薑黃
● 補充Omega-3脂肪酸與維他命D,讓免疫細胞更穩定
● 每周運動150分鐘、減少久坐,促進新陳代謝與免疫功能
● 每天多睡30分鐘,讓肝臟在夜間獲得充分修復
● 每餐少吃一條香腸、每天減少一杯含糖飲料
肝癌8大成因
嚴重肝硬化會演變成為肝癌。據了解,肝癌屬本港第3號癌症殺手,每年新症數目約有1,800宗,有7成半是男性,平均發病年齡為63至69歲,死亡人數逾1,500人,且4成肝癌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肝癌主要有8大成因:
肝癌8大成因
1. 乙肝病毒
全世界有55%的肝癌是由乙肝病毒傳染引致。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患肝癌的機會,較非乙肝病毒攜帶者大約高100倍;在這群長期帶病毒者中,有4分1人會演變成肝硬化,導致肝癌。
2. 肝硬化
感染乙型肝炎者會隨病情進展而出現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有研究發現病毒的活躍性愈高時,肝細胞被破壞的速度會愈快,所以病人很快便有肝硬化或慢性肝炎。
3. 丙型肝炎
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攜帶病毒者,患肝癌的機會大約高150倍。
4. 酗酒
長期飲酒過量會引起與酒精有關的肝硬化,而肝硬化可演變為肝癌。濫用酒精的乙型肝炎帶病毒者,患肝癌的機會較一般的帶病毒者高2倍。
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及非酒精性脂肪肝(NASH)
肥胖、糖尿病、其他代謝紊亂疾病均會使到肝臓損害,導致肝硬化及肝癌。
6. 進食有毒素的食物
花生及穀類果實中所發現的黃曲霉毒,在動物實驗中已被證寰可壽致肝癌。
7. 長期受到某些環境、污染物侵害
例如吸入製膠廠使用多的聚氯乙烯。
8. 膽管炎或先天性總膽管囊腫
可引致膽管細胞瘤。
資料來源:醫院管理局智友站
肝癌9大常見症徵狀
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創辦人及主席暨外科專科醫生潘冬平曾指出,早期肝癌沒有痛感,即使有腹痛也難以分辨,故證實患上時往往已屬晚期。由於肝臟具有自我修復功能,即使只剩下一小部分仍能繼續正常運作,故此其早期病徵並不明顯,但隨腫瘤逐漸增大時,會出現以下9大常見徵狀:
1. 右上腹疼痛
2. 發燒
3. 皮膚及眼睛泛黃
4. 腹部腫脹
5. 小便呈茶色大便呈淺灰色
6. 食慾不振
7. 噁心
8. 體重下降
9. 疲倦及虛弱
資料來源: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