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休女老師65歲確診腦退化|半年調整飲食習逆轉病情,11種補腦食物推薦
腦退化若能及早治療,可以延緩病情惡化,甚至可能恢復正常認知。一名65歲退休女老師因記憶力與反應力下降,確診為「早期腦退化」。醫生指出,在此階段透過調整生活與飲食習慣,病情有望好轉,並提供4項建議,避免認知功能持續衰退。
台灣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在Facebook專頁發文表示,「認知退化不代表無藥可救」。他分享案例指出,一位65歲退休女老師平日生活規律,但近期常感健忘,說話時想不起詞彙,反應遲鈍,擔心是否罹患阿茲海默症,因而感到焦慮。
經過完整的評估後,劉博仁指出,診斷該患者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CI)」,此為正常老化與認知障礙症之間的階段。幸好,此階段若得到適當治療,病情是有機會逆轉。因此,劉博仁制定了一套以營養療法與生活調整為主的照護方案,分別是以下4大關鍵重點:
- 調整飲食:減少精緻澱粉,增加健康脂肪與綠色蔬菜
- 補充營養素:如Omega-3脂肪酸、維他命B雜、維他命D、抗氧化劑等
- 睡眠與壓力管理:幫助患者建立睡眠時間表與放鬆練習
- 大腦運動:每天學一點新東西,讓腦神經重新活化
劉博仁表示,該名患者半年後覆診時,她的狀態明顯判若兩人,提起自己「跟朋友聊天,再也不會遇到困難,連女兒都說我講話又俏皮起來了!」
腦退化|認知障礙症成因
劉博仁指出,認知障礙症是一種症狀,不是單一疾病,可能由多重因素引發,包括外傷。以下是引起認知障礙症的原因:
- 阿茲海默症
- 血管型失智:跟中風、小血管阻塞有關
- 額顳葉型失智:會先出現個性改變、語言障礙
- 外傷型失智:腦部外傷後引發
- 正常壓力水腦症、營養缺乏、甚至慢性感染,也可能造成認知障礙症狀
腦退化|6招逆轉腦退化
劉博仁表示,認知障礙症並非完全不可控,部分情況能延緩甚至局部改善。多年醫學研究證實,大腦可以「重塑(neuroplasticity)」。即使已出現一些退化跡象,只要及早正確治療,仍有復原機會。日常如多進食蔬果和深海魚,補充Omega-3、抗氧化物等,都有助護腦。
他建議患者可從以下6個方法著手:
- 每天動腦:閱讀、學新技能、下棋、寫字
- 健康飲食:地中海飲食、少糖少油,多進食蔬果與深海魚
- 補對營養:B群、D3、Omega-3、葉酸、抗氧化物
- 睡眠充足:大腦在睡眠中會「洗滌」廢物
- 積極運動及社交:聊天、互動、參與群體活動
- 定期檢查:早期發現輕度認知障礙,及早治療效果最好
拆解認知障礙症常見症狀
老人認知能力漸趨下降,不少人容易患上認知障礙症。據本港醫管局智友站資料,認知障礙症又稱「失智症」、「老人癡呆症」、「腦退化症」,是大腦神經細胞病變,引致腦部功能不正常地衰退的病患之統稱;也是一種因腦部功能喪失而出現的疾病,它會影響記憶、思維、語言、判斷能力、行為及性格,阿茲海默症為其中一種認知障礙症。
患者的記憶力及其他認知功能(例如學習、理解、語言運用、方向感及判斷力等)會逐漸失去;有些病人也會有抑鬱、幻覺或人格改變的病徵。估計70歲長者患病率,每6位女士便有一位,每10位男士便有一位患上。
認知障礙症常見症狀
早期第1至2年
在此階段,家人和朋友通常會以為是年紀漸老而出現的正常老化過程而難以察覺
● 失去短期記憶
● 表達或理解抽象事情時感困難,如表達身體不適、心情感受等
● 情緒或行為變幻無常
● 學習新事物及跟隨複雜指令感困難
● 判斷力減退
● 基本自理活動仍能應付,但需旁人提醒
中期(第2至5年)
隨著病情的進展,患者早期的困難會更加明顯
● 混淆遠期記憶和現實情況記憶
● 偶有詞不達意的情況
● 行為性格轉變,或會容易情緒不穩
● 需別人協助日常自理活動
晚期(第5年後)
幾乎完全依賴別人,不能自我照顧
● 記憶缺損,連熟悉的人和事也會忘記
● 身體活動及精神狀況出現衰退
● 未能有效表達及溝通
● 不能處理日常生活
● 需要長期照顧
● 生理時鐘混亂
資料來源:醫管局智友站
認知障礙症|4句話恐是患病先兆
北大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生孫永安和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生郭紀鋒,就阿茲海默症接受《生命時報》訪問,指出阿茲海默症患者最典型表現是健忘、短期記憶力衰退,尤其是對近期發生過的事情印象模糊,反而對陳年舊事的記憶深刻且清晰。郭紀鋒醫生指出,有癡呆傾向的人常會說以下4句話:
失智傾向患者常說4句話
甚麼?你再說一次。
- 患者顯著特徵:短期記憶力嚴重衰退、注意力難以集中
- 對於剛發生的事情或剛說過的話會過目即忘
這是那裹?我怎麼會在這裏?
- 對時間、空間的概念有所下降
- 對以前所熟悉的地方會突然感到陌生
- 未意識到自己迷路,亦不會看路牌
- 有些病人會伴隨智商下降,但不會求助
我東西不見了,是誰拿走了?
- 常找不到日常物品,甚至懷疑物品被偷
- 經常將物品放錯位置,且愈來愈不尋常
- 把手機放進冰箱、把襪子放在餐桌上
你們都不關心我。
- 患者大腦皮質退化、情緒起伏極大
- 經常發脾氣/特別敏感
- 覺得孤獨、無人關心
- 外向變內向或相反
- 病情中期在社交上會變得退縮
- 忘記想說甚麼時,就索性沉默
資料來源:北大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生孫永安
健康飲食|科學實證11種補腦食物
美國健康資訊網站《Healthline》盤點11種補腦食物,每一種都獲科學實證對大腦健康有幫助,更有增強記憶力、減低腦退化風險等作用。
11種補腦食物
1.高脂肪魚
2.咖啡
3.藍莓
4.薑黃
5.西蘭花
6.南瓜籽
7.黑朱古力
8.堅果
9.橙
10.雞蛋
11.綠茶
資料來源:美國健康資訊網站《Health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