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季皮膚病|濕熱天氣汗皰疹易發 中醫解析病因,推薦2款清熱袪濕食療
端午節將至,夏日炎熱,讓人熱汗如洗。南方地區多濕多熱,各式各樣的皮膚疾病更易發生。天氣悶熱的時候,由於濕度高、雨水多,濕熱之邪容易停留在體內,或溢於皮膚肌肉表面,形成汗皰疹。註冊中醫師李殷兒話,汗皰疹有夏長冬藏的發作傾向,大部分患者一到春夏,手指腳掌便布滿「西米」樣水疱。
李醫師表示,汗皰疹是濕疹類的一種常見皮膚病。現代醫學尚未有確實病因,但認為過敏、流汗、壓力、飲食習慣等,都是本病的誘因。中醫稱汗皰疹爲「螞蟻窩」。中醫角度認爲,本病主因內有蘊熱,脾失健運或陰虛內熱,導致汗出不暢而致此病。脾胃是人體代謝水液的重要器官,夏日嗜食生冷,降低脾胃機能,水濕代謝不良而囤積於體內,阻礙身體氣機,一旦濕氣往體表走,便形成了汗皰疹。汗皰疹在臨床上最常見的證型是脾氣虛弱導致的濕熱蘊結型,一遇上又濕又熱的天氣便一觸即發。
汗皰疹的症狀
● 手掌、手指、腳掌、腳趾間皮膚的復發性水皰,發病以夏季多見;
● 水皰分散或成群發生在手掌或手指側面和指間,往往呈對稱性分布,多數爲粟粒至米粒大的深在性水皰,水皰早期透明;
● 後期則變混濁,一般不會破裂,2至3周內多自行吸收消退,形成領圈狀脫屑;
● 或因搔抓而表面剝脫、滲液、結痂,嚴重時整個手掌彌漫性脫屑;
● 或繼發感染呈現手部腫脹、疼痛、活動受限,或出現指甲營養不良。
李醫師提醒,汗皰疹病情較輕者,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在秋冬後自行消退,毋須治療;嚴重時會形成膿疱,引發淋巴管炎和淋巴結炎等症狀,患者應正視問題,及早尋求治療。
李醫師推介夏日清熱袪濕食療
蓮子梔子甘草茶
材料:蓮子5錢、蓮子心1錢、梔子2錢、麥冬5錢、甘草2錢。
製法:將以上藥材洗淨,以2L水浸泡半小時,開火煲滾後以慢火煲45分鐘,代茶飲用即可。
功效:清心瀉火,解毒袪濕。
竹葉通草綠豆粥
材料:淡竹葉5錢、通草2錢、甘草2錢、綠豆2兩、煲粥米5兩。
製法:先將淡竹葉、通草、甘草洗淨,加水兩碗,煎30分鐘,煎成藥汁去渣,再與綠豆、煲粥米一起加水共煮,以文火煮成粥,早晚分食即可。
功效:清熱瀉火,解毒斂瘡。
被訪者簡介
李殷兒中醫師
畢業於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曾於醫院病房及門診工作。有見香港人口老化問題嚴重,李醫師修讀國家公共營養師課程及實用老年病學證書課程等,不時為各大機構舉辦講座及工作坊,推廣中醫食療知識,希望大眾認識養生與疾病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