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最新研究:72小時不用手機引發大腦驚人變化,專家稱反應如戒煙酒癮
手機成癮等同煙酒上癮?德國最新研究指出,只要戒除智能手機達1段時間,大腦便會出現明顯變化,其模式竟與煙酒成癮戒斷反應相似。研究指出,長期依賴手提電話恐增大腦問題,繼而影響情緒及專注力等問題,強調應要重新審視手提電話設計對心理健康的潛在風險。
綜合外媒及《ScienceAlert》報道,德國海德堡大學與科隆大學團隊於《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期刊發表研究,招募25名18至30歲受試者進行「72小時手提電話戒斷實驗」,實驗中參與者手提電話僅限必要的通訊與工作用途,並於實驗前後進行磁力共振(MRI)掃描與心理評估。
對手提電話成癮|戒用電話數日大腦變化驚人 專家:與煙酒戒斷期一致
測試72小時過去後,研究人員會於MRI掃描過程中,對測試者展示各種圖像提示,包括智慧型手提電話開機和關機時的圖片,以及顯示船和花等主題等「中性」圖像,結果發現受眾出現以下兩大問題:
成癮腦區活化
觀看手提電話內的圖像時,掌管獎勵與欲望的「伏隔核」及調控自我控制的「前扣帶皮層」活動顯著改變,神經訊號模式與尼古丁、酒精成癮者戒斷期一致。多巴胺(強迫行為)與血清素(情緒調節)系統同步波動,證實手提電話刺激與物質成癮共享生理機制。
心理測驗矛盾點
儘管MRI顯示大腦渴求手提電話,心理評估卻未發現參與者「情緒惡化」或「明顯戒斷焦慮」,僅部分人自述「心情變好」,但數據未達統計顯著。研究團隊推測,大腦雖觸發成癮反應,但現代人對手提電話的「功能性依賴」(如社交、工作)可能淡化負面情緒感知。
難以無法區分渴求「手機」或「社交」
研究人員坦言,目前技術尚無法釐清參與者,究竟是渴望手提電話,還是渴望透過儀器獲得的社交互動,有學者認為兩者可能息息相關,未來需要多設計實驗以剝離變因。目前研究未解釋到使用手提電話的行為,與觸發大腦變化的確切機制,但推測可能與多巴胺間歇性獎勵有關,例如平台通知、點讚等。
智能手提電話深度影響神經迴路
專家強調,智能手提電話普及僅17年,但卻已深度介入人類神經迴路:「每隔幾分鐘查看電話的衝動,實為大腦微戒斷症狀。」警告大眾假如放任趨勢持續,可能會影響以下3大健康問題,呼籲大眾每日設定「無手提電話時段」逐步脫癮:
恐誘3大健康問題
1. 加劇焦慮
2. 注意力缺陷
3. 影響下一代腦部發展
是次研究首度揭露「短期戒手提電話」的神經證據,團隊表示之後將會進一步探討不同手提電話使用情境,例如社交、遊戲等情況,對大腦的差異化影響,以制定精準防癮策略。
同場加映|對某種行為失去控制即為上癮
精神科專科醫生陳仲謀過去曾接受訪問,指出上癮是對自己的某種行為(如打機、賭博和購物)失去控制而影響生活,若某種行為變得「必須做「、「優先做」及「重覆做」而影響生活,就要留神。他還指出,自己接觸最年輕的患者只有約12歲,多數是家人發覺有問題而被迫求醫。他提醒,手提電話成癮很難戒斷,或需長期看醫生及接受心理輔導。
醫生拆解上癮内外因素
內在方面:
性格容易焦慮、衝動、依賴
外在方面:
未能從日常生活中(如個人、家庭、工作、學校)得到快樂
社會經濟差
朋輩壓力
資料來源:《ScienceAlert》、《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