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9/2025 10:04
《基金觀點》施羅德投資:主動及被動型投資爭論式微,投資者採更深思熟慮部署
《環富通基金頻道2日專訊》施羅德投資集團行政總裁歐斐德(Richard Oldfield)指,曾幾何時,尤其在美國這類資金流動性充裕的市場,主動型投資策略似乎被宣判為「走向式微」。那只是幾年前的看法,如今的市場討論早已跨進另一層次。「主動型」與「被動型」這種二元對立的觀點,其意義正與日俱減。其中一個原因是,近年來湧現出大量並不追蹤大盤指數的被動型基金:它們轉而專注於特定主題、投資風格、地區或其他細分領域。這些基金或許是被動操作,但如果用作為投資組合中的一部分,其策略部署實際上相當「主動」。
其他因素亦正促使市場重新評估「主動型vs被動型」投資管理的刻板對峙。例如,近幾個月的金融市場波動,讓投資者深刻體會到集中投資在大盤指數(不論是全球還是美國指數)的潛在風險。MSCI全球指數中近四分之三為美國企業,而其中一半的權重僅由10隻股票(主要為科技股)構成。平心而論,過去這段集中投資的過程雖然被動,但確實為投資者帶來了不俗的回報。自2010年以來,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年回報率接近14%。隨著美元走強及美股鞏固主導地位,其表現遠超其他環球市場。然而,在4月份由特朗普「解放日」關稅觸發的拋售潮中,此風險已表露無遺。
*市場波動加劇,微觀經濟因素日益顯著*
投資者正採取更深思熟慮的部署,並意識到策略的必要性。根據施羅德投資最新的《全球投資者洞察調查》(Global Investor Insights Survey),訪問了全球995位專業投資者,涉及的資產總額達67萬億美元。8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未來12個月內更傾向於運用主動型投資管理策略。此項調查於2025年4月至5月期間進行。
投資者希望為投資組合建立韌性,並尋求透過分散投資於不同地域、投資風格及資產類別來實現此目標。許多投資者正在減持美元及美元資產。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逆轉:以往在不確定時期,金融市場當中的慣性思維是將美元及美國資產視為避風港。如今,資金正轉向歐洲、亞洲或新興市場。
這同樣關乎投資風格。面對配置市場指數的局限,投資者需要一種更具前瞻性或逆向思維的策略。在過去20年的大部分時間裏,宏觀經濟因素(低利率、充裕的資金流動性、美國例外論等)如水漲船高般推高了所有資產。在市場波動加劇的背景下,微觀經濟因素(例如個別企業的盈利韌性)正日益顯著。注重前瞻布局變得更為迫切。未來有何投資機遇?其中一個方案可能是價值型投資,即透過買入被低估的資產以提供安全邊際;其他方案則可以是主題式投資,鎖定某個行業或趨勢。
*私募債務和另類信貸投資受歡迎程度飆升*
除了目前搖擺不定的美國政策,全球還存在一些潛在問題,其影響將遠比特朗普的任期更為長久,其中之一便是持續膨脹的主權債務。這是固定收益市場不確定性的一大來源:收益率或會上升,但結構性波動亦將加劇。
因此,當投資者尋求收益時,債券或許是其中一個或部分的答案。施羅德投資《全球投資者洞察調查》的另一項引人注目的調查結果是,私募債務和另類信貸投資的受歡迎程度正急速飆升,現已成為尋求收益的投資者眼中最具吸引力的資產類別。如果未來的收益方案,是一個能同時提供公開及非公開市場(私募市場)債務的組合,那麼以往主動型投資與被動型投資的爭論亦隨之變得無關重要。同樣的道理亦適用於公開及私募股權(PE)。
*新科技將使焦點回歸投資者需求*
分布式分類帳技術、人工智能(AI)和更低廉的運算成本,正推動人們邁向比目前傳統基金結構更精密、更具個人化的投資方案。個人和散戶投資者或許擁有就其個人目標和年期而量身訂製的投資組合;退休基金則可將對可持續性相關的偏好融入投資組合的建構中。在這樣的格局下,「主動型」與「被動型」的二元分類早已失去實際意義。真正重要的,是能否解決投資者的根本問題。
單一跡象不足以構成趨勢,未來的資金流向將是最終的證明。雖然過去25年,被動投資的崛起一直是投資行業的一個主題,但這似乎是由行業塑造的故事,而非真正以投資者最佳利益為核心。如今,這場議論正走到轉捩點。(wa)
*編者按:本文只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環富通》、編者及作者無涉。
其他因素亦正促使市場重新評估「主動型vs被動型」投資管理的刻板對峙。例如,近幾個月的金融市場波動,讓投資者深刻體會到集中投資在大盤指數(不論是全球還是美國指數)的潛在風險。MSCI全球指數中近四分之三為美國企業,而其中一半的權重僅由10隻股票(主要為科技股)構成。平心而論,過去這段集中投資的過程雖然被動,但確實為投資者帶來了不俗的回報。自2010年以來,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年回報率接近14%。隨著美元走強及美股鞏固主導地位,其表現遠超其他環球市場。然而,在4月份由特朗普「解放日」關稅觸發的拋售潮中,此風險已表露無遺。
*市場波動加劇,微觀經濟因素日益顯著*
投資者正採取更深思熟慮的部署,並意識到策略的必要性。根據施羅德投資最新的《全球投資者洞察調查》(Global Investor Insights Survey),訪問了全球995位專業投資者,涉及的資產總額達67萬億美元。8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未來12個月內更傾向於運用主動型投資管理策略。此項調查於2025年4月至5月期間進行。
投資者希望為投資組合建立韌性,並尋求透過分散投資於不同地域、投資風格及資產類別來實現此目標。許多投資者正在減持美元及美元資產。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逆轉:以往在不確定時期,金融市場當中的慣性思維是將美元及美國資產視為避風港。如今,資金正轉向歐洲、亞洲或新興市場。
這同樣關乎投資風格。面對配置市場指數的局限,投資者需要一種更具前瞻性或逆向思維的策略。在過去20年的大部分時間裏,宏觀經濟因素(低利率、充裕的資金流動性、美國例外論等)如水漲船高般推高了所有資產。在市場波動加劇的背景下,微觀經濟因素(例如個別企業的盈利韌性)正日益顯著。注重前瞻布局變得更為迫切。未來有何投資機遇?其中一個方案可能是價值型投資,即透過買入被低估的資產以提供安全邊際;其他方案則可以是主題式投資,鎖定某個行業或趨勢。
*私募債務和另類信貸投資受歡迎程度飆升*
除了目前搖擺不定的美國政策,全球還存在一些潛在問題,其影響將遠比特朗普的任期更為長久,其中之一便是持續膨脹的主權債務。這是固定收益市場不確定性的一大來源:收益率或會上升,但結構性波動亦將加劇。
因此,當投資者尋求收益時,債券或許是其中一個或部分的答案。施羅德投資《全球投資者洞察調查》的另一項引人注目的調查結果是,私募債務和另類信貸投資的受歡迎程度正急速飆升,現已成為尋求收益的投資者眼中最具吸引力的資產類別。如果未來的收益方案,是一個能同時提供公開及非公開市場(私募市場)債務的組合,那麼以往主動型投資與被動型投資的爭論亦隨之變得無關重要。同樣的道理亦適用於公開及私募股權(PE)。
*新科技將使焦點回歸投資者需求*
分布式分類帳技術、人工智能(AI)和更低廉的運算成本,正推動人們邁向比目前傳統基金結構更精密、更具個人化的投資方案。個人和散戶投資者或許擁有就其個人目標和年期而量身訂製的投資組合;退休基金則可將對可持續性相關的偏好融入投資組合的建構中。在這樣的格局下,「主動型」與「被動型」的二元分類早已失去實際意義。真正重要的,是能否解決投資者的根本問題。
單一跡象不足以構成趨勢,未來的資金流向將是最終的證明。雖然過去25年,被動投資的崛起一直是投資行業的一個主題,但這似乎是由行業塑造的故事,而非真正以投資者最佳利益為核心。如今,這場議論正走到轉捩點。(wa)
*編者按:本文只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環富通》、編者及作者無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