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立即重新載入
中環街市|《華衣.武藝》」展覽 中環街市盛大舉行 展現中華武術與華服剛柔並濟美學






活動簡介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武術與華服不僅是技藝與美學的結晶,更是承載歷史與精神的重要載體。為推動文化傳承,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學生事務處聯同香港中華文化活動推廣協會、中環街市及廿一廿十舉辦《華衣・武藝》展覽,以太極、詠春、雙節棍為經,太極服、長衫、短打為緯,編織出剛柔相生的文化對話。展覽由即日起至10月12日期間在中環街市一樓盛大舉行,特別設置三大主題區:太極、詠春和雙節棍。
《華衣・武藝》展覽開幕典禮邀得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學生事務總監劉銳業博士、香港中華文化活動推廣協會主席林春菊女士、香港雙節棍總會創辦人劉萬梁先生、洪家班代表周家蔚小姐、華懋集團資產管理中環街市總經理譚筱頴女士,以及中國武術段位詠春拳術六段余振榮師父共同主持啟動儀式,標誌著一場融合武術美學與傳統服飾的文化對話正式展開。
《華衣・武藝》:三大展區以衣載道,以武傳神
太極展區以「行雲流水,天人合一」為核心,透過太極服動態投影與結構解構,展現寬袖闊擺的設計如何輔助氣息流轉與招式舒展。弧形袖口支撐手腕發力,下襬開衩呼應「單鞭」步法,讓服飾與動作共融如潑墨畫般靈動,體現自然韻味與武學靈動的哲學。
詠春展區講求剛柔並濟、攻守同步,是效率至上的實戰武學。透過長衫的平肩剪裁與下襬開衩設計,演繹其如何兼容文雅風範與實戰功能。展區呈現長衫如何助力三元手「攤、搒、伏」及「日字衝拳」的迅捷與「二字鉗羊馬」的步法轉換,呼應詠春攻守同步的武學精髓。
雙節棍展區聚焦「剛勁俐落,收放自如」的境界,雙節棍的動作迅疾如風,結合劈掃與纏繞的爆發力,展現出剛勁與靈活的完美平衡。透過短打唐裝與功夫褲的搭配,呈現服飾如何隨「白蛇吐信」等凌厲招式流動,衣料與動作共奏出節奏的鋒芒,凸顯力量與空間掌控的動感對話。
3D迷你旗袍設計工作坊:從創意到實物的藝術旅程
一眾服裝設計有興趣的中學生及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進修學院學生早前參與了3D迷你旗袍設計工作坊,學習參與從平面設計到立體製作的過程,親手製作1:2比例的3D迷你旗袍,共成品亦於中環街市向公眾展示,體現傳統工藝與當代創意的交融。
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學生事務總監劉銳業博士表示:透過展品、招式演繹、服飾解構、表演與互動體驗,讓公眾在『詠春』、『太極』、『雙截棍』與『旗袍』四大專題中,從不同角度欣賞中華武術與傳統華服『剛柔相生』的獨特美學,重新發現中華文化的剛柔之道與當代意義。」他又指出:「展覽更設有互動工作坊與導賞,觀眾可以親自學習詠春招式、太極服動態投影、觸摸旗袍布料,甚至親手試用雙截棍。這種從觀賞到參與的過程,讓公眾不只是『看文化』的旁觀者,而是『做文化』的參與者。
香港中華文化活動推廣協會主席林春菊女士表示:「『廿一廿十』是一個讓人呼吸文化的平台,連結不同範疇的文化傳承者與大眾。香港中華文化活動推廣協會自成立以來,始終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協會從三大層面,致力於推動文化傳承與創新,促進社會各界對中華文化的認識與欣賞。」她進一步強調教育傳承的重要性:「激發年輕一代對中華文化的熱愛是協會的責任。今年我們舉辦了第一屆非遺長衫設計比賽,面向全港中小學及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學生,同學們將設計作品親手製成3D迷你旗袍,讓作品化身為可行走的服飾,賦予新的生命力。」
《共賞明月》:中秋佳節,文化團圓
適逢中秋佳節,《華衣武藝・共賞明月》文化體驗與互動工作坊將於10月6日在中環街市地下舉行,打造一場融合傳統與創新的文化夜宴。其中最具特色的扎作燈籠工作坊,市民可親手扎作竹篾燈籠,從紮竹架、裱紙到繪圖題字,完整體驗傳統燈籠製作技藝,創作獨一無二的中秋燈籠。熱愛傳統手藝的市民可參與吹糖工作坊,親手將糖漿吹塑成玉兔、星辰等應節造型,重溫古代流傳至今的甜趣記憶。市集更提供成人及兒童漢服免費租借服務,讓市民穿著典雅漢服,衣袂飄飄,於明月下打卡留念。晚間將有「漢看賞粵月」戲曲表演和「中秋夜螢光雙節棍」炫目等演出,為節日增添濃厚文化氛圍。這些精彩活動現已開放報名,歡迎市民透過如心賞CCG Hearts App登記參與,共度一個充滿文化氣息的中秋佳節。
《華衣武藝.共賞中秋》文化體驗與互動工作坊
日期及時間:2025年10月6日下午6時至 晚上9 時(待定)
地址:中環街市 G/F Oasis
費用: 費用全免,公眾可於如心賞CCG Hearts App登記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