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立即重新載入
查看更多etnet精彩內容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講師、陶瓷藝術家陳思光 (Ray),鑽研陶藝超過廿年,近年醉心 3D 電腦打印技術融合陶瓷創作。2025 年 5 月他完成了屯門顯發邨公共空間的當代陶瓷藝術裝置「屯聚龍謠」,展示了屯門社區人士、陶瓷愛好者和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學生等超過 100 位參加者,在 2023 年開始參與由陳思光親自帶領及指導的工作坊,以陶瓷、回憶及青山龍窯為主題的陶瓷藝術裝置。
青山龍窯:香港碩果僅存的完整龍窯
青山龍窯毗鄰屯門公共屋邨顯發邨,是香港碩果僅存完整保存的龍窯。1940 年代商人司徒怒濤斥資興建青山龍窯,在 50 年代起燒製各式各樣的生活陶,包括水渠、花盆、五加皮酒樽、沙煲、香爐、陶瓷塑像等香港市民熟悉不過的「入屋」產品,亦見證了 1950 - 70 年代蓬勃一時的香港輕工業發展。青山龍窯在 80 年代正式停產,火龍自此沉睡。當香港的同類型歷史建築,例如大埔碗窯只剩下頹垣遺跡,青山龍窯的建築完整性及規模更顯得意義非凡,彌足珍貴。
「屯聚龍謠」撿拾及轉化陶瓷集體回憶
參與「屯聚龍謠」當代陶瓷藝術裝置的包括屯門區的學生、居民、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陶藝學生等,他們參觀了青山龍窯這個昔日的陶瓷產地,由青山龍窯第二代窯主梁柏泉先生親自導賞香港僅存的十七米長條型柴燒龍窯後,把他們各自與陶瓷的回憶及故事以文字及圖像紀錄下來。陳思光利用 3D 電腦打印技術把草圖轉化成可看 見,可觸摸的陶藝作品,再以柴火燒製;古今結合的手法巧妙地重現香港新一代與陶瓷的集體回憶,重新發掘被遺忘的歷史故事。
工作坊參加者 Bethany 分享她的陶瓷回憶﹕「小時候家人把花瓶當作錢罌,裝滿舊時的硬幣一『仙』。」她手繪的花口花瓶上闊下窄,瓶身不單有一列纏花圖案,還有扭花把手。另一位工作坊參加者 Janus Ng 表示:「小時候婆婆燉當歸時,會放米飯喺中間嗰層一齊蒸,煲好後我會食咗啲飯。」草圖上的燉盅不單是她對陶瓷的印象,當中更蘊含她對婆婆的感情,反映香港家庭以食物連繫生活的傳統。
當 3D 電腦打印技術遇上柴燒
陳思光把草圖進行電腦素描後,就利用 3D 電腦打印技術及軟泥把平面的回憶製成實物。他參考青山龍窯當年的燒窯方法,利用原始的柴火升溫,而非今天普遍使用的電能及煤氣。高溫柴燒後的陶藝作品透出淡淡的啡綠色,是木材、火焰、氧氣和泥土礦物交織融合的成果,為 3D 電腦打印成形的作品添上自然風韻。
陳思光表示﹕「這個計劃旨在喚醒參加者和陶瓷的連結,以及屯門青山龍窯作為香港陶瓷燒製工場的歷史身份。『屯聚龍謠』以生活為重心,所以我選擇利用屬於現今數碼生活的 3D 電腦打印技術,引領大家回溯青山龍窯的歷史,從而發掘、保留及分享那些逐漸消逝,有關陶瓷、生活,以及屯門青山龍窯的獨特回憶。」
「屯聚龍謠」網上平台及公眾導賞
除實體裝置外,「屯聚龍謠」更設有網上平台分享工作坊收集得來的社區故事及相關器物草圖;這個網上平台是「屯聚龍謠」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科技建立社區集體記憶庫,目標是創建一個融匯古今的記憶中樞,連繫人與環境。
在 2025 年 9 月 13 及 20 日下午 2 時及 3 時 30 分,陳思光會與青山龍窯第二代窯主梁柏泉先生舉行公眾導賞及工作坊,帶領公眾人士參觀青山龍窯歷史、導賞「屯聚龍 謠」當代陶瓷藝術裝置的製作過程,有興趣人士可瀏覽
https://www.instagram.com/dragonkiln.tales 。
網上預約導賞團:forms.gle/VSWp6uBdLJxrd1j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