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5-08-01

ChatGPT耗盡地球水資源?揭露AI數據中心真實用水量!拆解科技巨頭如何進行補水大作戰!

  當大家使用ChatGPT生成一段文字或圖片時,背後可能正有數千公升的水在默默流逝。生成式AI的發展快速,帶動數據中心大量建設。這些數據中心需要大量用水來冷卻伺服器,同時供電給數據中心的發電過程,也需要大量用水來冷卻電廠設備,讓AI變成隱形的用水大戶。當全球正面臨水資源短缺危機,AI應用普及可能會令此問題雪上加霜。到底有甚麼辦法可以減少AI數據中心的用水量?

 

數據中心使鄰近住宅水龍頭乾涸

 

  Facebook母公司Meta在美國喬治亞州牛頓縣(Newton County),建設一座價值7.5億美元(約58.5億港元)的數據中心。當地居民貝弗利(Beverly)和莫里斯(Morris)的住宅距離這座數據中心約300公尺,當建築工程在2018年啟動後,他們家中的水壓就開始減弱;到2024年數據中心落成後,浴室與廚房的水龍頭已完全流不出水了。

 

  上述個案絕非個別事件,該數據中心周邊已有多戶居民表示,家中水龍頭出現乾涸狀況。負責管理 Meta 數據中心所在工業園區的發言人坦言,在動工前並未評估地下水井可能受到的影響,但他認為「這件事情或許只是巧合」。

 

  牛頓縣水務和排污管理局表示,Meta數據中心每天消耗約50萬加侖的水,約佔該縣總用水量的10%。及至2025年7月,已有9家企業申請在牛頓縣興建數據中心,其中部分申請個案要求每日用水量高達600萬加侖,相當於2萬戶家庭日常用水總和,遠超全縣每日總用水量。

 

Meta在喬治亞州牛頓縣建成一座數據中心後,周邊居民就出現水龍頭乾涸的問題。(圖片來源:Plateau Excavation官網)

 

水資源難以藉新建設施增加供應

 

  與牛頓縣類似的水資源困境,也在其他興建數據中心的熱門地區陸續上演。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周邊,數據中心建設被視為加劇當地乾旱的原因之一,部分建築商已因此而暫停施工。在科羅拉多州,數據中心對水資源的高度依賴,已成為重新協商科羅拉多河水資源分配條約的重要議題,因為這些設施的龐大用水量加劇了本已緊張的水域壓力。

 

  史丹福大學水文學家紐莎·阿賈米(Newsha Ajami)指出:「對科技公司而言,水資源是事後才被考慮的。他們的想法是:『總會有人來解決此問題』。」她強調,水資源與電力不同,無法藉由興建新設施來迅速增加供應量,許多地區只能倚賴自然降雨來維持供應。

 

  事實上,AI 數據中心的用水量不僅包括直接用於伺服器冷卻的水,亦包括為其供電的發電廠所消耗的水資源。無論是燃煤、天然氣或核能發電,都必須利用蒸汽推動渦輪機發電,而這些發電設備在運作時也同樣倚賴大量水來進行降溫處理。

 

Google部分數據中心已開始使用廢水、工業用水、甚至海水,進行伺服器冷卻運作。(圖片來源:Google官網)

 

供電給數據中心同樣消耗水資源

 

  OpenAI執行長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曾宣稱,每次ChatGPT回答提問,約消耗1/15茶匙左右的水,大概等於0.000085加侖的用水量。然而,加州與德州學者的共同研究卻指出,OpenAI GPT-3模型每回答10至50項查詢,就需消耗約500毫升水,相當於2至10茶匙的水分量。雙方說法的差異極大,主要原因在於學者的估算涵蓋發電過程所需的水資源,而奧特曼所引用的數據只計入伺服器冷卻系統的直接用水,未包括發電消耗部分。

 

  根據聯合國的資料顯示,到2025年全球約有18億人口面臨「絕對缺水」,即水資源極度短缺;超過40億人將生活在「用水緊張」的狀況。國際能源署(IEA)的研究報告指出,目前全球數據中心每年消耗約5,600億公升淡水,到2030年預計將飆升至約1.2兆公升,幾乎翻倍成長。在水資源無法大幅增加的情況下,缺水危機將變得更加嚴重。

 

  有鑑於此,擁有全球最多雲端數據中心的四大科技巨頭:微軟(Microsoft)、亞馬遜(Amazon)、Google、以及Meta,已定下2030年前達成「水資源正向效益」(Water Positive)的目標——在整體營運中,平均回補的水量要高於取用的水量。

 

Amazon數據中心逐步引入閉環水冷系統,冷卻水在系統內不斷循環流動,既不會洩漏,又不會蒸發,故此不會增加數據中心的用水量。(圖片來源:Amazon官網)

 

採用閉環冷卻系統避免水份蒸發

 

  為實現此目標,微軟、亞馬遜與Meta正積極開發封閉循環(Closed-loop)液體冷卻系統,使冷卻水在伺服器與冷卻裝置之間循環使用,避免水份蒸發或頻繁更換,從而實現冷卻過程中不增加用水量。微軟自 2024 年起逐步部署這種零蒸發設計,並已在鳳凰城等新建數據中心採用此技術,預計每年可減少約1.25億升的用水量。

 

  另一方面,Google已在超過四分之一的數據中心引入非飲用水來源,如經處理的工業廢水或市政再生水,用作水冷系統的冷卻水。例如,在喬治亞州道格拉斯縣(Douglas County)的數據中心,Google使用經處理的廢水冷卻伺服器,並對未蒸發的剩餘水進行處理,然後再排回河道。亞馬遜在美國至少有20座設施採用再生廢水冷卻,並計劃在2030年前於120座數據中心中全面替換成此類水源 

 

  此外,這四大雲端巨頭也積極投入水資源保育項目。Google與當地社區合作,修復濕地、植樹,並支持河道流域更新;Meta在亞利桑那州幫助土著社群改善灌溉系統與管道防漏;微軟則購買水份交易配額,並撥款進行自然棲地修復工程,以補償其用水量。

 

  每當我們談及生成式 AI 對環境的影響時,往往只聚焦於其龐大的電力消耗,卻忽略了背後同樣驚人的用水需求。事實上,每一次與 AI 的互動,不僅耗電,也消耗大量珍貴水資源。因此,我們應更有意識地善用 AI 工具,將其應用於真正具意義的任務上,不該為了玩玩看而濫用AI運算力,以免對地球資源造成無謂浪費。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 Bonus】賞你利嘉敏親筆簽名新書《逆齡生活日常》​​► 立即參加

更多智城物語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Smart Living #Meta #Google #Amazon #管理 #ChatGPT #微軟 #AI #AI數據中心 #水資源 #創科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