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4
「不補短,只取長」:保險業管理者如何發掘顧問優勢,打造專屬競爭力
最近參加了一場行業早會,一位嘉賓講者提出了一個令我深思的觀點:「我們不需要補短,只需取長。」這句話在會後引發了我的思考——在保險業的生態中,這是否真的適用?經過反覆思考,我愈來愈認同這個觀點的價值。
保險行業的市場格局相當特殊。香港有幾百萬潛在客戶,但持牌顧問只有約十萬人。在這個「百貨應百客」的市場中,我們到底需要甚麼樣的顧問?是那些努力補足所有短板,追求「全能」的人,還是那些能發揮獨特優勢,在特定領域閃閃發光的人?
我曾經也是「補短派」的忠實信徒。每次帶新人時,都會讓他們做SWOT分析,然後投入大量時間去彌補弱點。直到最近一、兩年,我遇到了A——一位讓我徹底改變想法的新人。
A是位內向的前工程師,沉默寡言,舉止謹慎,與傳統印象中活潑外向的保險顧問截然不同。初期培訓中,我和他都聚焦在提升社交能力,希望他多表達自己,變得更健談、更有說服力。但半年過去,效果微乎其微,A有變得開朗,但不見對業績有明顯幫助。
直到有一天,我在跟A定期檢討時發現,他為客戶準備的方案分析做得非常仔細,不用華麗辭措,而是用嚴謹的邏輯和數據分析,將複雜的保險概念轉化為工程師熟悉的「風險管理模型」,而亦同時他的成交額(case size)亦漸漸進步,客人的信任度明顯提高,轉介紹亦變多。
這一刻讓我茅塞頓開,在我眼中A需要進步的方面(或通稱「缺點」)無論怎麼提升也只會令他變成一個沒有特色,隨處可見的銷售員。反而投資時間讓他發揮長處,嚴謹、理性、專業的為客戶分析,作建議,回報更有效。從那以後,我調整了培訓方向,鼓勵A專注服務理工背景或專業人事的客戶,更有趣的是,他自然而言因為成交多了,信心提升,人也變得開朗和健談。
一年後,A的轉介紹數量翻倍了,更開始成天招募。而這一切,並非因為我們努力補短,而是因為我們有專注取長。
A的例子並非孤例。回顧我十年來培養的顧問,每一位成功者都各有特色,全人的顧問是極罕見,但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會百般武藝的人,而是有一套專屬武功的人。這讓我想起蘋果創始人賈伯斯的一句名言:「專注是說不的藝術。」成功往往不是來自於做更多事,而是來自於做對的事——那些能發揮你獨特優勢的事。在保險行業,這一點尤為重要。
事實上,市場不需要沒有缺陷的產品,市場需要的是能解決特定問題的解決方案。就像iPhone剛推出時不支持Flash,被批評是「缺陷」,但這個「缺陷」恰恰體現了蘋果對用戶體驗的執著追求;特斯拉最初只專注於高端電動跑車,被視為「市場狹窄」,但這種聚焦策略讓他們在特定領域建立了無可撼動的地位。
一個成功的策略不是讓每位顧問都變得面面俱到,而是幫助他們找到並放大自己的獨特優勢,在特定客群中建立不可替代的價值。
作為管理者,我們需要轉變思維模式。當新人加入團隊時,不要急於「修復」他們的短板,而是要花時間發掘他們的獨特之處:
- 他們有甚麼與眾不同的經歷或背景?
- 他們在哪些情況下表現得最為自然和出色?
- 他們能與哪類客戶產生最強的共鳴?
- 他們的「缺陷」在哪些場景下可能成為優勢?
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然後幫助他們設計一條充分發揮這些優勢的職業路徑。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完全忽視短板——某些基本能力仍然需要達到行業標準。但重點是將資源和精力集中在能帶來最大回報的領域,而不是平均分配到每個發展方向。
如果今天你是一位新的管理人員,請緊記,要同事有進步,不是先補短,而是回憶起來,當初令你心動希望招募的這位對象,有甚麼特質打動到你,令你覺得他可以在這行業成功?而你又有否做好引路人的角色,令市場看見這顧問的優勢?對管理者而言,最大的挑戰不是「修復」團隊成員,而是幫助他們發現並放大自己的獨特光芒。畢竟,在保險這個人才密集的行業中,真正的競爭優勢不是來自於同質化的「全能選手」,而是來自於各具特色、各有所長的專業顧問。
希望這次文章有幫到大家,不知大家又有沒有遇過相似情況?留言分享一下吧!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普京期望上合組織能形成歐亞不可分割的安全架構。你認為上合是否有實力擔任更重要的全球安全角色?►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