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4
經濟學獎 | FOCUS | 諾獎破解「增長」密碼,經濟學模型背書「反内捲」
增長、增長,人類社會夢寐以求的進步「引擎」,密碼到底何在?諾貝爾經濟學獎繼去年聚焦「制度-繁榮」底層機制後,今年再揭盅最新三位得主,表彰其釐清「技術創新-持續增長」的因果/條件。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兩位的研究顯示,過高或過低的市場集中度,都不利創新,間接背書中國「反內捲」。
聚焦「創新-增長」內在條件
諾貝爾之壓軸獎項--經濟學獎周一深夜揭盅,美國西北大學教授莫基爾(Joel Mokyr),因識別「通過技術進步實現持續增長的所需條件」,獲得一半獎金;法國巴黎法蘭西學院教授阿吉翁(Philippe Aghion)、美國布朗大學教授霍伊特(Peter Howitt),因「創造性破壞實現持續增長」理論,各獲得四分一獎金。
今年經濟學獎再揭盅三位得主,表彰其釐清「技術創新-持續增長」的因果/條件。
早在1942年,經濟學大師熊彼得(Joseph Alois Schumpeter)即提出「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是資本主義的本質」;1988年,鄧小平亦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皆指向創新、科技的影響力無遠弗屆,何解瑞典皇家科學院要褒獎「創新驅動增長」這一老生常談之調?
實際應用、擁抱變革缺一不可
莫基爾的理論貢獻在於清晰闡釋了「持續經濟增長」的深層機制,一是「科學知識」與「實際應用」的相互促進,二是社會對變革持開放態度。
對於其一,他解釋,了解某物「有效」的「程序性知識」,以及了解某物「為何有效」的「命題性知識」,必須彼此反饋,才能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商品和服務。對於其二,由於技術變革不僅創造贏家,也創造輸家,因此需克服既得利益者的阻礙。
「程序性知識」和「命題性知識」必須彼此反饋,才能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商品和服務。
換言之,他的理論解釋了,「為何14至17世紀數百年間,重要創新(例如印刷機、牛頓三大定律)並未帶來顯著增長」、「為何工業革命出現在英國」。以英國為例,熟練工匠(設計理念轉化為實際商品)、議會制度(利益團體達成妥協)等,正是工業革命後經濟突飛猛進的原因。
市場集中度過高過低均損創新
至於阿吉翁和霍伊特的貢獻,在於為「創造性破壞」構建宏觀經濟模型,揭示了公司、職位不斷消失和被取代的創造性破壞的過程,正正是導致持續增長的核心。模型並展示了,生產、研發、金融市場、家庭儲蓄之間存在相互關聯,市場競爭程度和創新激勵之間存在複雜關係。
阿吉翁與霍伊特的模型顯示,在研發投資及經濟增長方面,存在著強大的多向拉力。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的理論顯示,當市場集中度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創新;只有當市場集中度適度,才能激勵企業通過創新以擺脫對手,同時確保足夠利潤再投入研發,以實現創新最大化。例如,擁有3至5家主要參與者的行業(如半導體),通常比壟斷或碎片化市場創新更快。
以此反觀中國的「反內捲」,就是要避免過度分散的行業無序競爭,無數小企業以捲價格換取市場份額,最終拖累利潤率和創新。正如經濟學獎委員會所言,經濟增長並非理所當然,惟有維護「創造性破壞」背後的機制,才不會再次陷入停滯。
撰文:金子安
【說說心理話】藝術的力量:就算不擅長用語言去表達自己,但可以通過顏色及筆觸,自由地表達內心世界►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