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5-10-08

AI人工智能系統提升急症醫療效率︰減輕醫護負擔,博愛醫院試行成效理想

  有研究指出,2024年全球急診科數據市場規模約為10.3億美元,預計到2029年,將增長接近一倍至20.1億美元(約156.78億港元),反映急症服務需求明顯上升。再加上全球人口持續老化,各地急症服務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幸而人工智能的持續創新為急症服務帶來了新景象,能夠在關鍵時刻提升醫療效率與準確性。

 

  加拿大多倫多聖米高醫院(St. Michael’s Hospital)轄下的人工智能(AI)團隊,研發了臨床預警系統「CHARTwatch」,以AI分析病人的電子病歷、化驗及影像報告、血壓等生理指數,提前預測病情惡化的風險。有臨床試驗證實,該系統能將住院患者的死亡率降低26%,大幅提升救治成功率。AI同時也可以聽取病人和醫生的對話,並轉錄為病歷,好讓醫生專注診症。此外,團隊又設計一套演算法,運用AI分析過往求診數據、實時天氣變化及節慶活動情況,提前預測急症室的求診高峰時段。如天氣預警將有暴風雪,應診人數可能增多,重症比例同時有機會提升,醫院便在資源分配上作合適調整,又提前增派人手,以便處理更多急症個案。

 

  台大醫院遠距照護中心研發了「智慧語音急診預測系統」,運用AI辨識技術,把不同語言如國語、英語、閩南語,以及各類型的醫護語音內容,包括醫學名詞、藥品中英名稱等轉化成文字,並使用自然語言處理、語意分析技術去整合護理記錄,從而預測患者兩周內發生急診事件的機率,系統預測準確度可近九成。此系統不但可縮短醫務文書的處理時間,還讓高風險患者及早得到治理,避免病情惡化,為患者爭取更多的治療黃金時間。

 

  香港的急症服務一直面對嚴峻壓力,醫管局借鑑國際經驗,已計劃利用科技減輕急症室的壓力。除引入生成式人工智能,透過系統即時收集資訊,以協助醫生綜合相關臨床資料,起草醫療記錄及報告。還試行「人工智能患者風險預警系統」,透過AI分析維生指數、化驗結果等臨床數據,提供風險預測模型,並利用HA Chat及病房智能顯示屏,即時通知臨床醫生及護士團隊,以及早介入治療及調節治療方案。系統不但減省工序及人手處理時間,還可提升整體的醫療效率。去年9月率先在博愛醫院兩間病房試行新系統,成效理想,計劃於本年內擴展至更多間病房。

 

  近年,本港的急症服務經已有所改善,急症室的輪候時間較以往下降,次緊急及非緊急病人的平均輪候時間,由193分鐘降至144分鐘。另經急症室等候入院時間超過4小時個案,亦僅佔入院個案的4.3%。然而,每到流感高峰期及長假期,急症室便會出現人潮。人工智能已成為提升急症醫療效率、減輕醫護負擔的重要助力,我們應把AI視為醫療的核心基礎設施之一,透過科學性的預測與資源調配,打造更高效、更具韌性的急症服務,讓市民得到更高效的醫療保障。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香港好去處】2025去邊最好玩?etnet為你提供全港最齊盛事活動,所有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

更多智慧城市5.0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創科 #醫療 #醫管局 #急症室 #人工智能 #辦公室日常 #數碼生活 #AI #博愛醫院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關稅戰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