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5-07-29

人形機械人量產挑戰︰提升軟件測試、晶片運算力與生產成本,解決電池續航難題

  全球人口老化迫在眉睫,要解決人力資源短缺所衍生的各種問題,人形機械人已被視為可行的解決方案之一。去年高盛預測,全球人形機械人市場到2035年規模將達380億美元。而中國雖然在關鍵技術上落後於西方,其供應鏈仍佔據主導地位。

 

  中國人形機器人的發展一日千里已是不爭的事實。今年央視春晚節目中,16個身手矯捷的機械人與一眾舞蹈員合作表演了3分鐘的中國舞,令人嘆為觀止。摩根士丹利近期發布的全球人形機械人領域上市公司的百強名單,就有37家中國企業上榜。中國電子學會預測,到2030年,中國人形機械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8700億元人民幣。

 

  不過,正當大眾期待著機械人可以幫忙煮飯、照顧長幼及毛孩時,業內人士卻認為言之尚早。有中國專家指出,要機械人在家單獨完成各項家務,比上太空的難度更高。事實上,要人形機械人量產、普及化,須克服的挑戰相當多,當中有三點難題迫切地需要解決。

 

  首先,軟硬件測試磨合需時。現時人工智能大模型雖已大大提升機械人的自主學習能力,不過負責自主決策的「大腦」與控制肢體動作的「小腦」仍未完全協調,尤其在複雜的環境中行走,要實時規劃路線,加上腳掌與不同地面物料接觸時,容易失平衡跌倒。要避免事故發生,軟件大模型、數據合成訓練和晶片算力都必須提升,而仿生關節和四肢也有待新材料研發和製造,防止過熱及方便進行更精細的任務。

 

  其次,商業模式仍有待進化。現時機械人主要在汽車製造、物流分配等工業領域上應用,且僅能勝任重複性任務,預計工業場景的規模化應用仍需3至5年。至於人形機械人方面,由於組裝和應用場景比工業用的機械人複雜,又缺乏統一的測試驗證平台,加上現時以定制化產品主導,缺乏通用零部件標準,難以大規模生產以降低成本,故此業內人士指出,要量化生產家用人形機械人,估計需要10年時間。

 

  最後是電池續航問題。從今年北京亦莊人形機械人半程馬拉松所見,多個機械人選手在電池上都遇到問題,例如過熱、過重或續航時間太短。就算贏得冠軍的機械人,全程花上兩個多小時跑完21公里,也要換三次電池,即平均每一小時便需要充電或更換電池一次,這個問題絕對需要改進。

 

  人形機器人屬高精尖技術產業,目前還有大量的技術與商業難題,亟需整個產業鏈通力協作才能有所突破,特別在感知、行走、精細操作等能力的連貫性,仍有待重點探索,初創企業應該把握機會,投入相關技術的研發,盡早在這個潛力無限的智慧產業上佔一席位。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香港好去處】2025去邊最好玩?etnet為你提供全港最齊盛事活動,所有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

更多智慧城市5.0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AI #創科 #智慧生活 #人形機械人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