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5-09-23

智慧生活:科技與人文關懷的平衡

  在當今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天有不測之風雲,生活中的不確定性無處不在。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我們擁有了許多可以減輕災難傷亡的工具,並為我們所愛的地球提供更多的保護。然而,科技的進步並不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繫可以被忽視。在智慧生活的理念下,我們需要以一種負責任的態度來對待地球和我們的生活,尋求科技與人文之間的和諧。

 

  科技在提升生活質量和安全方面的潛力是無限的。在香港這個繁忙的都市,科技的應用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讓我們在面對各種挑戰時更加從容。

 

  香港的智能交通系統是科技應用的一個典範。通過實時數據監測,這個系統不僅能夠優化交通流量,還能提供最佳行駛路徑,減少交通擁堵及事故的發生。這不僅提高了行車安全,也讓市民在繁忙的生活中節省了時間和精力。當人們能夠更快速地到達目的地時,生活的壓力自然會減輕,這正是科技為都市生活帶來的一大便利。

 

  在公共健康領域,科技的應用同樣至關重要。香港的健康監測系統通過手機應用和可穿戴設備,有效地追蹤市民的健康狀況。這些系統幫助人們及時獲取健康信息,並能迅速識別潛在的健康風險。這不僅減少了疾病的傳播,還增強了市民對健康的關注意識,提升了整體公共衛生水平。

 

  環境保護亦是科技的重要應用領域。香港的垃圾分類系統和回收科技,通過智能垃圾桶和資源回收平台,鼓勵市民參與環保行動。這樣的科技手段不僅提高了資源利用率,還減少了對地球的負擔。當我們能夠利用科技更好地管理資源時,便是在為地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儘管科技的進步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諸多便利,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繫依然至關重要。在這個數字化的時代,我們應該如何保持人文關懷的溫度呢?

 

  在香港,許多社區志願者組織利用社交媒體和科技平台,進行愛心活動,號召市民參與幫助弱勢群體。這些平台成為了傳遞愛與關懷的橋梁,讓每一位需要幫助的人都能感受到社會的溫暖。通過這樣的互動,我們不僅能夠幫助他人,還能在這個過程中加深彼此之間的情感聯繫。

 

  在教育方面,隨著網絡課程和在線學習資源的普及,知識的獲取變得前所未有的容易。然而,真正的教育價值在於激發人們的思考與探索。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同學之間的支持,都是科技無法替代的。透過情感的交流,我們才能建立更深厚的聯繫,促進彼此的成長。

 

  智慧生活要求我們在科技的應用與人文關懷之間尋求平衡。科技的進步為我們提供了便利,但同時也應引導我們思考如何更好地關懷他人。這種關懷不僅僅體現在日常生活中,更應該體現在對社會和環境的責任感上。

 

  在享受大自然的時候,我們也應時刻記得保護它的美麗。就如同The Beans Library的創始人陳啟宇先生,他鑽研不同的咖啡和茶樹葉,來推動咖啡文化,他對大自然的愛護,是通過結合創新科技下的大數據及經驗來研發新的產品及技術。

 

  在天主教香港教區的引領下,2018年啟動的「古道行」工作小組,自2023年起,「古道行」獲鄉郊保育辦公室的鄉郊保育資助計劃(CCFS)所資助,在西貢地區展開為期兩年的「鄉郊保育」教育試驗計劃。此計劃帶領十間小學的學生深入探索北潭涌的鄉郊環境,望能藉此培養學生保育鄉郊的意識,學習如何欣賞和愛護寶貴的鄉郊資源,促進鄉郊的可持續發展。此外,計劃也希望藉師生的回饋,研究在校推行「鄉郊保育」教育的成功因素,以及製作適用於高小學生(小四至小六)的「鄉郊保育」教材。為期兩年的計劃展開了一項意義深遠的「鄉郊保育」教育試驗計劃。此計劃將於2025年9月底將圓滿結束,主要在風景如畫的西貢北潭涌進行,旨在推動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

 

  這項計劃吸引了來自十間學校的高小學生參與,讓他們在自然的懷抱中,深入了解鄉郊保育的重要性。學生們走訪蛋家灣、西灣等地,透過親身體驗,增進對環境的認識,並激發行動力。在實地學習中,他們觀察當地生物的多樣性,並親手參與保育活動,如清理海岸垃圾和植樹,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保育理念深入人心。

 

  獲鄉郊保育辦公室的鄉郊保育資助計劃(CCFS)所資助的計劃得以成功,除了依賴學生的積極參與,還得益於教師和志願者的熱情支持。課程設計涵蓋生態知識與社會責任感,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能在保護環境中發揮作用。透過小組討論和分享會,學生們互相學習,彼此激勵,共同成長。

 

  值得一提的是,這項計劃的實施,為香港的小學鄉郊保育教育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未來,這些學生將成為保育的推廣者,帶動更多人關注並參與保護自然的行動。

 

  在迎來天主教2025禧年及已故教宗方濟各《願祢受讚頌》通諭頒布十週年之際愛惜身邊的一切人和事物所表達的理念,每一個小小的努力,最終都能匯聚成改變的力量。

 

  「古道行」工作小組發言人指出,整個課程內容分為三個部分:有室內理論課、戶外考察課及討論與反思課。故學生除了在課堂中學習鄉郊保育的基本知識,包括自然生態、文化遺產及保育方法。隨後,參與北潭涌的戶外考察,通過觀察及快速草稿,可探索植物的多樣性,學習識別植物的生長特徵及形態,最後,透過分享與討論,反思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並學習制訂實際的保育行動計劃。這一系列環環相扣的學習,是結合了知識、技能及價值觀的培養,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鄉郊保育的重要性。

 

  「古道行」的計劃它不僅是一個教育項目,更是一場關於愛護自然、珍惜生命的心靈之旅。透過這次計劃,西貢的美麗鄉郊不僅在學生心中扎根,更在他們的行動中延續。希望未來能有更多類似的計劃,讓更多年輕一代在保育的路上,攜手共進,為我們的地球帶來光明的未來。結合科技與人文,推動社區的綠色發展,讓每一個人都能在享受自然的同時,也能為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樣的理念不僅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也讓我們的地球變得更加美好。

「古道行」獲鄉郊保育辦公室的鄉郊保育資助計劃(CCFS)所資助,在西貢地區展開為期兩年的「鄉郊保育」教育試驗計劃。實地考察活動:「小村民的植物考察之旅」

 

  近年教區推動「古道行」計劃,重修小堂,探索多元傳教模式,延續歷史文化,保護宗教文物,為山友行者的郊野旅程增添獨特的人文內涵,展現信仰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在科技主導的時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至關重要。我們應該利用科技促進交流,而非取代真實互動。定期舉辦社區活動和建立互助小組,是有效促進人與人之間聯繫的方式。借助科技的支持,重建人際關係的溫度,讓生活更加充實。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善用科技能幫助我們應對各種挑戰。在智慧生活的理念下,我們應在科技運用與人文關懷之間找到平衡。只有這樣,才能為地球注入更多愛與關懷,讓未來的生活更美好。每一個行動都是對地球的承諾,每一份關懷都是對人性的尊重。

 

  讓我們攜手共進,優雅地愛惜地球,珍惜每一個人,並好好栽培下一代,共同創造更加光明的未來。

 


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和互動,能在享受大自然時更好地保護環境。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超颱「樺加沙」襲港期間,柴灣有母子因觀浪墮海命危。你認為應否進一步立法禁惡劣天氣下所有岸邊觀浪行為?► 立即投票

更多智叻生活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智慧生活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關稅戰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