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5-10-08

引入策略股東的三種常見模式

  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初期往往因要拓展業務,需要面對融資需求,而引入策略股東入股,會是其中一項較為常見的選項。從整體來看,一家上市公司出現集資,首先反映出市場對這個企業品牌、價值的認可;其次,新晉股東可以發揮其資本優勢或市場營運經驗,助力企業進一步發展;再者,企業獲得新增資金,有助資金流的進一步寬裕,並提升現有業務規模。

 

  若投資者投資的企業,真的出現引入策略股東的情況,不妨可以從引入的交易模式或條件加以區分細析,此將有助投資者對投資企業的價值有再進一步的啟示。

 

  通常成為新股東,一般會有以下幾種模式:第一,現金購買新/舊股份,成為即時股東;第二,購買可換股債券,成為潛在股東;第三,買賣雙方股份置換,互相成為對方股東。三種方案之中,前兩種均需付出真金白銀去認購,成本相對較高,亦反映出買家對此項投資的信心相對較大。

 

 引入策略股東的交易模式,可反映市場對企業的價值判斷。(Shutterstock)

 

  對於第一種模式,如果買家購買新股份,反映出原有的股東仍希望持有一定比例的股份,同時企業將獲得新增資金;如果買家購買舊股份,則反映出原來的股東希望在現水平降低一定的持股份額,相對而言,信心較出售新股份稍為欠缺,同時企業總資金體量保持不變。另一方面,買家購買股份是用溢價,還是折價,亦反映出買家對這筆投資的信心有多大。

 

  對於第二種模式,投資者需要十分留意換股價水平。對於買家而言,由於有債券條款的保底保障,因此這筆投資可以說是只賺不賠,問題只是賺多賺少。但是對於一般投資者而言,則完全不同,因為如果到換股期限時,股票價格低於換股價,買家就沒有誘因持有其股份並繼續成為股東,他會選擇收取債息離場。這對企業及股價而言,均是利淡消息。

 

  至於第三種模式,即股份互換,則兩家企業均同時為買家及賣家,此種模式通常將兩家企業的發展、利益互相捆綁,或者互相借助對方,發揮協同效應。

 

  因此,不同的交易模式,一方面反映出市場的信心有多大,另一方面亦會對被投資的企業產生不同的影響。投資者應根據交易協議或模式作進一步區分,才能更好理解市場對企業的價值判斷。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獨家優惠【etnet x 環球海產】用戶專享全場95折,特價貨品更可折上折。立即使用優惠代碼【ETN1WWS】,選購五星級酒店級海鮮► 立即瀏覽

更多經濟不停學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理財智慧 #經濟不停學 #理財 #投資 #融資 #策略股東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關稅戰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