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5-10-06

特朗普的公私合營

  美國時間2025年9月23日,《路透社》的爆料讓鋰礦股Lithium Americas(US.LAC)在24小時內大漲95%,交易量瞬間爆增8倍。

 

  在如此瘋狂的市場背後,隱藏著一個更加深刻的現象,特朗普政府學中國,作出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公私合營,或將私人企業國企化。如果嫌文章長,看最後紅字的一段。

 

  在過去9個月裏,特朗普政府已經透過這個公私合營或將私企國企化向關鍵產業注入超過1500億美元,覆蓋從礦產上游到國防下游的完整產業鏈:

 

  在半導體領域,英特爾(US.INTC)獲得美政府注入89億美元資金,而政府則持有9.9%的普通股,這是《芯片與科學法案》(CHIPS)史上最大的單筆股權投資。

 

  在稀土領域,MP Materials(US.MP)獲得了國防部的股權投資和5.5億美元資金支持,同時蘋果(US.AAPL)簽署了5億美元的稀土回收協議。

 

  在核電領域,Constellation Energy(US.CEG)透過美國能源部的15億美元補貼和核燃料聯盟股權,參與鎖定了與微軟(US.MSFT)價值400億美元、期限20年的電力供應協議。

 

  這些案例有一個共同特徵--政府不再是單純的發放補貼,而是成為了企業的股權合作夥伴。

 

  在英特爾案例中,政府的股權投資相當於以每股20.47美元的價格入股,比當時市場價格折讓4美元,這種折價入股模式讓政府既獲得了投資收益的上升空間,又為企業提供了資金支持。

 

  在MP Materials案例中,國防部的股權不僅提供了資金,更重要的是確保了美國100%重稀土供應的戰略安全。以核電領域為例,除了Constellation Energy,政府還對小型模組化反應爐公司Oklo(US.OKLO)進行了數億美元的股權投資,支持其與亞馬遜(US.AMZN)的電力供應協議。

 

  在礦產領域,除了Lithium Americas,政府的50億美元關鍵礦產基金正評估對麥克莫蘭銅金(US.FCX)的銅礦項目進行股權投資以支持其與特斯拉(US.TSLA)等電動車企業長期供應合同。

 

美國佬而家先知公私合營的好

 

  哈佛商學院的最新研究表明,這種「政府股權+企業槓桿+投資者紅利」的三贏模式,正在創造一種前所未有的風險收益比。

 

  以英特爾為例,政府的89億美元投資撬動了企業超過1000億美元的製造業投資,槓桿比例超過10倍;以Constellation Energy為例,政府15億美元的補貼和股權參與,幫助企業鎖定了400億美元的長期收入,合同投資回報比達到27倍。

 

  麥肯錫的分析數據顯示,在這個框架內的優質標的平均預期回報率,比傳統投資高出200%到300%,這不是理論推演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LAC在消息公布後24小時內暴漲95%,MP年初至今上漲90%,CEG年初至今暴漲170%,OKLO更是創造了560%的驚人漲幅,就像血管中注入新鮮血液,這種模式正在讓原本貧血的關鍵產業重新煥發活力。

 

  要理解這場萬億級變革的投資機會,我們必須首先搞清楚3個核心邏輯:

 

  一、為甚麼特朗普政府要採用公私合營?這背後是美國在關鍵供應鏈上,對外依賴度高達80%的國家安全危機和人工智能(AI)、新能源車(EV)等新興產業爆發式增長的歷史性機遇的雙重驅動;

 

  二、政府是如何篩選和實施這些股權投資的?從項目評估到融資設計,從政策協調到合同鎖定,這套4步走機制,如何確保每一分錢都能撬動10倍以上的產業價值?

 

  三、還有哪些標的具備成為下一個LAC的潛力?基於我們建立的篩選框架,哪些企業在礦產、半導體、核電、國防4大板塊中具備最強的投資價值?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美國在關鍵礦產方面的對外依賴程度已經達到了危險的臨界點,鋰依賴度80%以上、稀土依賴度高達90%、鈷依賴度為70%,這種依賴程度就像一個人的血液供應80%依賴輸血,一旦輸血中斷,整個身體系統就會崩潰。更嚴重的是,這些關鍵礦產的全球供應鏈高度集中在中國,中國控制著全球80%的鋰加工產能、90%的稀土精煉產能、70%的鈷加工產能,這種風險在2024年的一次政策模擬中充分反映。當時美國政府模擬了中國限制稀土出口的情景,結果顯示,這將導致美國的F-35戰鬥機生產線在6個月內停產,愛國者導彈的產能下降60%,特斯拉、通用汽車(US.GM)等企業的電動車產能將減少40%以上。

 

18隻股票料迎美政府參股

 

  人工智能的爆發式發展正在創造前所未有的電力需求。據DOE預測,到2030年,僅AI數據中心對電力的需求就將從目前的50吉瓦(GW)增長到200吉瓦,增長300%,這相當於需要新建40座三峽大壩的發電能力。電動車銷量預計從2025年的1800萬輛增長到2030年的4000萬輛,鋰需求將增長150%以上。

 

  在這種危機加機遇的雙重驅動下,傳統的補貼模式已經無法應對挑戰,過去政府只是給錢,企業拿了錢可能去海外投資,政府無法確保資金真正用於本土產業鏈建設,而公私合營透過政府持股,確保了企業必須將資金用於美國本土的產能建設,同時政府還能分享企業增長的紅利。

 

  這種模式的核心邏輯,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來理解:過去政府像是慈善家,給錢不求回報;現在政府像是投資者,出錢要股份。這種轉變不僅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也為投資者創造了跟隨國家隊獲得超額收益的機會。

 

  一直以來,投資者十分重視納指七雄,但在未來十數年,美政府將對18隻企業作加持:

 

上游--礦產板塊

 

  1. Lithium Americas(US.LAC)其Thacker Pass項目位於內華達州擁有超過1000萬噸的鋰資源儲量,位列全球前三,年產4萬噸鋰的設計產能,足夠供應100萬輛電動車的電池需求,相當於特斯拉全年的產量規模。LAC的核心競爭優勢在於超低的生產成本。據技術評估,該項目的鋰生產成本約為每噸5000美元,而全球平均生產成本約為1.5萬美元,以三分之一成本生產同樣產品,在市場競爭中幾乎立於不敗之地。

 

  2. MP Materials(US.MP)公司控制著美國唯一的稀土生產基地Mountain Pass礦,這使它在美國的稀土供應鏈中處於絕對的壟斷地位,公司正在建設稀土分離和加工設施,計劃在2028年實現從礦石開採到精加工產品的全流程本土化生產,這種能力一旦建成,將使美國在稀土產業鏈中,擺脫對中國的依賴。

 

  3. Cameco(US.CCJ)受益於核電復興的大趨勢,隨著人工智能對穩定電力供應需求的激增,核電作為唯一能夠提供大規模穩定清潔電力的能源形式,正在重新獲得政策支持,Cameco控制著全球約20%的鈾產能,在核燃料供應鏈中具有重要地位,公司作為北美最大的鈾生產商,就像握著核燃料印鈔機。

 

  4. 麥克莫蘭銅金(US.FCX)隨著人工智能和數據中心建設的快速發展,全球對銅的需求正在爆炸式增長,據預測到2030年,僅人工智能產業對銅的需求就將增長50%以上,這種需求增長就像智能手機普及時對芯片需求的爆炸式增長,創造了巨大的市場機會。麥克莫蘭銅金在亞利桑那州和德克薩斯州的銅礦生產成本僅為每磅2美元,遠低於全球平均成本的4美元。

 

  5. Elevra Lithium(US.ELVR)由Piedmont Lithium與Sayona Mining合併而成,當中Piedmont Lithium在北卡羅萊納州擁有本土化鋰項目。

 

  6. Energy Fuels(US.UUUU)在鈾和稀土雙重開發的獨特定位。

 

  7. 南方銅業(US.SCCO)在北美銅礦領域的成本優勢。

 

中游--半導體板塊

 

  8. 英特爾(US.INTC)作為美國大型半導體企業,英特爾承擔著重建美國芯片製造能力的歷史使命,政府對英特爾的9.9%股權投資和89億美元資金注入支持其在亞利桑那州和俄亥俄州建設先進製造工廠,總投資規模超過1000億美元。

 

  9. 美光科技(US.MU)隨著人工智能應用的快速發展,高頻寬記憶體(HBM)的需求正在爆炸式增長,美光在愛達荷州的工廠擴建項目獲得了CHIPS法案150億美元的補貼支持,同時政府也在考慮透過股權投資加深合作關係,美光與英偉達(US.NVDA)簽署的HBM供應協議。

 

  10. 格羅方德(US.GFS)專注於成熟製程芯片的代工製造,這些芯片雖然技術含量相對較低,但在汽車、工業控制、國防等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像雖然不是最先進的技術,但卻是維持社會正常運轉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公司獲得了CHIPS法案的資金支持,並與AMD(US.AMD)等企業簽署了長期代工協議。

 

  11. 德州儀器(US.TXN)在模擬芯片領域具有全球領先地位,其產品廣泛應用於人工智能、汽車電子、工業自動化等高增長領域。

 

下游--核電和AI板塊

 

  12. Constellation Energy(US.CEG)是核電力領域的絕對龍頭,公司營運著21座核反應爐,總裝機容量超過20吉瓦,是美國最大的清潔電力生產商。20吉瓦的裝機容量比整個澳洲的用電需求還要多,核電的盈利邏輯非常清晰,發電成本主要是燃料和維護費用,約每兆瓦是30美元,而在PGM市場電力的結算價格通常在100美元以上,這意味著每發1度電就能獲得70%以上的毛利率。

 

  13. Oklo(US.OKLO)公司專注於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的開發和部署,這種新型核反應爐具有建設周期短,安全性高部署靈活等優勢。

 

  14. NuScale Power(US.SMR)是全球首家獲得小型模組化反應爐商業許可的公司,雖然技術完全商業化還需要5年至10年,但已經與多家公用事業公司簽署了部署協議。

 

  15. Vistra Corp(US.VST)通過收購和建設,正在構建一個覆蓋核電、天然氣發電和儲能的綜合電力供應平台。

 

下游--國防板塊

 

  16. 洛克希德‧馬丁(US.LMT)作為美國最大的國防承包商之一,其F-35戰鬥機項目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武器採購項目。

 

  17. 雷神技術(US.RTX)在導彈防禦、精密制導等領域具有技術領先優勢。RTX的愛國者導彈系統在烏克蘭戰場上表現出色,訂單需求激增,公司的LTAMDS雷達系統獲得了17億美元的合同,為美國及盟友提供先進的防空能力。

 

  18. 諾斯洛普‧格魯曼(US.NOC)在隱形技術、無人系統等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技術優勢,公司的B-21隱形轟炸機項目總合同價值超過800億美元,代表隱形技術的最高水平。

 

  當我們了解到特朗普政府的公私合營路線,我們就獲得了這個時代最有價值的投資方向。這不僅僅是18隻股票的投資機會,更是一套可以複製到下一個10年的財富創造方法論。在這個AI重新定義一切的時代,理解政府與資本結合的新規則,就是理解財富流向的密碼,那些能夠提前看懂變化邏輯的人,是能在歷史的轉折點獲得最大的收益。

 

  不少國人十分陶醉於2025年9月3日的大閱兵,但國人可有留意到美國怎反應?首先是美國環球基地的指揮官共800餘人史無前例地回到美國開會,談甚麼?是機密,要留待日後有洩密者報料才知。但美國是在9月3日才見到中國的武器裝備,傻嘅才會認為美國是如斯後知後覺,早在9個月前,以至更早,美國這隻兔仔已從睡中醒覺,起碼是摒棄了純私營的守則,而學中國搞國企、搞公私合營,因為這才可以集中資源來發展國家所必需的產業和技術。

 

  在過往十多年中,中國趁美國未瞓醒而爬了頭,但在未來十年,美國已瞓醒了,美帝國會反擊。國人必須認識這個事實,中國技術登頂仍未成功,國人仍須努力,就算登了頂,也要日新、日新、日日新,止於至善後,更要超越至善,中美之爭永不息。(資料來源:https://youtu.be/UuNWn6pCjVE

 

  (投資涉風險,每投資者承受風險程度不一,務必要獨立思考。筆者會因應市況而買賣。)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美國聯邦政府再停擺或令關鍵經濟數據無法按時發布,你認為會否對股市造成負面影響?► 立即了解

更多政政經經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股市 #股市動向 #政政經經 #公私合營 #國際評論 #特朗普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關稅戰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