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01/10/2025

記丹青舍第八趟寫生遊學墨旅:從心上到紙上,描摹九寨形神錄

  上周當「樺加沙」的狂嘯掠過新聞頭條時,我們正置身於九寨溝的靜謐深處。作為丹青舍第八次寫生遊學的成員,此地與三月雲南的風光迥異,而更深刻的轉變,在於學生們從追求「形似」的基礎,開始向「神似」的意境探問。

 

 

  遊學的起點,是隱於山巔的樹群。放下行囊,彷彿也暫且卸下了塵世紛擾。踱步至五花海,陽光穿透雲層,將湖水洗刷得如同巨幅琉璃。水色並非單一的藍或綠,而是礦物與光影千年對話後,凝結成的種種瑰奇色調——孔雀藍、松石綠、琥珀黃,交織流淌,虛實難分。這豈非自然最淋漓的「渲染」技法?學生們在水墨藝術家廖永雄(Danny Liu)循循善誘下,嘗試在紙上捕捉這份炫目,筆尖追逐着水紋的波動,然而「形似」易得,「神似」卻遙遠。過分執著於如實描摹湖光的每一分色變,反而失了那份靈動的氣韻。

 

 

  轉至珍珠灘瀑布,則是另一番啟示。萬斛珍珠迸濺,水聲轟鳴,氣勢磅礡。而遠處的犀牛海卻靜默如鏡,將雪山雲影盡收懷中。一動一靜,一放一收,彷彿宇宙呼吸的節奏。學生們於雙龍海瀑布與樹正群海間寫生,不再急於勾勒每一道水線、每一片鈣華堤壩的肌理,而是靜觀其整體氣象。筆下開始嘗試留白,墨色在宣紙上自然暈散,追求那「意在言外」的靜觀體驗。正如黃龍的五彩池,池水澄澈見底,卻因池底沉積物而幻化出夢幻色彩——「神似」或許正是如此,它不在表象的精確複製,而在於呈現物象內在的生命律動與精神氣質。

 

 

  丹青舍成立十二年来,足跡遍及京都、台東、莫干山、張家界、桂林等地,學生們不僅寫生,亦參訪筆墨工作坊、與畫家論藝,在遊歷中觀察不同地域的線條與肌理。這一切,最終都歸於內心修練。藝術若非淪為藝術市場的籌碼,便是一種個人修行,是於喧囂都市外開鑿的一脈清泉。Danny多年來營造的,正是這樣一個尊重彼此、教學相長的空間。

 

 

  在此大山大水前,個人何其渺小。唯有謙卑下來,深化觀察,方能讓筆墨擁有自己的呼吸。當「乘物以遊心」的閒情漸生,從斤斤於技法掌握的「形似」,到試圖營造折射心境的「神似」,這條路漫長卻迷人。筆尖輕觸宣紙的瞬間,追求的已非逼真,而是與這片山水神交的共鳴。那一刻,彷彿離「真善美」的境地,又湊近了一寸。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李家超稱現無法律針對濫用輸入勞工的僱主,若用其他方法或「殺錯良民」,你是否認同?► 立即了解

Screen Sensations

You May Also Like
#遊學 #寫生 #culture #內地 #丹青舍 #四川 #Art & Culture #九寨 #Travel #九寨溝
More on Art & Living
Popular Tag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 港股
    • A股
關稅戰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