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8/05/2025

展覽「重置陌像:夏碧泉的版畫實踐」:在碎紙堆中的美學革命

  自2021年從大館當代美術館「咫尺之內,開始之前:隨意門及其他足跡」展覽欣賞過香港已故藝術家夏碧泉(1925-2009)龐大的「庫藏」檔案,今年適逢其百歲誕辰,Para Site 藝術空間正在舉行黄湲婷策展的《重置陌像》版畫展覽,給我們看看他如何將其由不同物料拼湊組裝成的「母版」(未曾向外展示),再創作成逾三千幅獨樹一格的拼貼版畫與水粉畫,實踐並保存個人及香港地區歷史。

 

 

  新生代未必認識「廢物藝術家」夏碧泉,但這位前輩在香港藝術史上,儼如一顆被雲霧遮蔽的星宿,待雲霧不時褪去又閃亮起來——這位生於澳門、長於香港的藝術家,終生未經任何學術訓練,用最不起眼的廢棄物——碎紙、鐵罐、木塊——構築了一個令人驚艷的視覺宇宙,遠比我們想像的更為深邃動人。

 

 

  夏碧泉的創作生涯始於一個偶然。1950年代,他原本從事裝潢工作,在撿拾廢棄木材時突然發現了它們隱藏的美。這種頓悟式的覺醒,成為他藝術生命的轉折點。他開始系統性地收集被丟棄的物件:印刷廠的錯版紙張、街市的破爛木板、廢鐵站的生鏽金屬。在夏碧泉眼中,這些「城市代謝物」承載著獨特的時間痕跡與生命敘事。

 

 

  由是,他的工作室成為香港最奇特的「廢物博物館」。在這裏,碎紙被重新拼貼成色彩斑斕的抽象畫;生鏽鐵罐變成充滿哲思的裝置藝術;廢棄木料經過巧妙重組,呈現出其不意的雕塑形態。夏碧泉創造了一種獨特的「拾荒美學」——不是簡單的回收利用,而是賦予廢棄物全新的藝術生命。

 

 

  1984年,夏碧泉在美國駐香港領事館舉辦的個展《廢物藝術》引起轟動。展覽中,一件由數百個壓扁的鋁罐組成的裝置作品尤其引人注目。這些被消費主義社會快速拋棄的容器,在夏碧泉手中變成了對現代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當時的藝評人驚嘆:「他讓垃圾說出了詩歌。」

 

 

  鮮為人知的是,夏碧泉曾長期資助多位年輕藝術家,卻從不張揚。他的工作室常常成為貧困藝術創作者的臨時居所。他更堅持用賣作品的錢購藏其他藝術家的創作,形成了一個互助的藝術生態圈。這種無私的藝術家精神,讓人動容,在功利主義盛行的香港顯得尤為珍貴。

 

 

  夏碧泉晚年的轉型令人驚訝。1990年代後期,他開始將注意力轉向數碼藝術,用掃描儀「拍攝」各種材質的微觀紋理,創造出一系列前衛的數碼拼貼作品。這位當時年過七旬的藝術家證明:真正的創造力從不受年齡或媒介的限制。

 

 

  2009年,夏碧泉靜靜離世,留下的不僅是數千件作品,更是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在當今這個過度消費的時代,他的「拾荒美學」延續提供一種另類生活哲學:美無處不在,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彎腰發現。夏碧泉教會我們,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廢棄碎片,也可能蘊藏著重置我們視覺經驗的密碼。

 

 

重置陌像:夏碧泉的版畫實踐

日期:即日至8月10日

地點:鰂魚涌英皇道677號榮華工業大廈22樓Para Site藝術空間

詳情按此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四徑跑手」的驚人意志原來是這樣練成的:小時候曾挨窮挨餓,17歲來港定居,言語不通,沒有朋友… 到現在成為消防處救護總隊目► 即睇

Screen Sensations

You May Also Like
#展覽 #夏碧泉 #Art & Culture #廢物藝術家 #藝術 #Artcation #重置陌像:夏碧泉的版畫實踐
More on Art & Living
Popular Tag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 港股
    • A股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