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6
打工仔悲歌
就恒生裁員,有傳媒副題寫道「個別部門裁員由10%至50%不等」,感覺似炒一半人,相當驚嚇。閱讀其他媒體內文,指恒生今次裁員約70人,按總員工數目約一萬人計算,佔比不到1%。傳媒總愛嘩眾取寵,報道能引發全城熱議,算是達到目的。大家閱讀新聞時會看標題還是看內容?看內容又有沒有多看幾個來源?看畢來源又有沒有fact check?Fact check後又有沒有思考分析過?現今世代,愈做得多,愈能準確判斷。
打工仔與大企業之間的勞資關係,本來基於公平合約,公司可以炒員工,員工也可以炒公司,你情我願。在歐洲一些國家,由於勞工保障法例與工會的關係,大企業有時更會處於弱勢。可惜,在香港,傳統對勞工的保障算是全球數一數二地低。例如,跟合約炒人,在香港算是十分平常的事情,但在歐洲,要炒人卻難過登天,以前也有分享過(見連結),有興趣不妨重溫。
這次恒生裁員令人擔心,員工不只失去工作這麼簡單。銀行一般都會提供員工按揭優惠,員工的自住樓可以極低利率向其工作的銀行造按揭,相信大部分員工都會參與。這個計劃算是員工優惠,同時亦有效減少員工流失率及提升員工工作態度,因為員工要走就可能要轉按,對員工來說是一個麻煩。若早有準備,到同一家銀行或其他銀行先搞好按揭才辭職,則問題不大。
被恒生裁走的員工,可能會失去極低息的按揭優惠。(Shutterstock)
然而,公司炒員工,情況就不同。員工被炒,代表進入失業狀態,此時員工搞轉按時沒有收入證明,怎能上會呢?有人可能說:「剛被炒,還有過去的收入證明吧,新上會的銀行未必會發現的!」可是,其他銀行不難發現,為何你工作的銀行一直給出極低利率的按揭計劃,但你會轉按到我家銀行處呢?這會增加轉按難度。因此,被炒的問題比較大,員工亦因為怕麻煩,工作態度自然要好一點。員工優惠遂變成無形的不平等條約。
今天經濟環境與沙士時相比,已經未算最差。記得沙士時的失業率比現在高得多,很多公司裁員。聽聞一些家族企業亦會向員工提供與銀行員工類似的低息按揭計劃,惟到沙士時大幅裁員,在當時環境下,員工根本不可能轉按,因而走上絕路。本來員工好好地工作、上班、供樓,一朝早回到公司,收到大信封,突然失業,繼而被call loan收樓,一家人跌至谷低,一夜變天,想不開,最終跳樓、燒炭個案甚多。
恒生裁員,只是新聞一則,或許被傳媒炒作成為城中討論熱話。一眾投資者更分析是次裁員的效益,經過瘦身減成本,來年業績會有何表現呢?還是此動作反映恒生危危乎呢?然而,這70人代表70個家庭,不容輕視,大家應多點同理心。看見這些新聞,總會戚戚然,希望受影響員工能解決生活問題。
相關連結:
【打工仔自救 點解香港人成日都被人炒先?】
【企業裁員總是在香港】
【打工仔自救】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送禮活動浪接浪!想緊貼著數活動消息?即Like etnet 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