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1
這是一個謊言嗎?
巴菲特一直在謂,8月會有金融大災難,是甚麼的災難,他語焉不詳,以下是一些秘聞,筆者難測其真偽,大家當懸疑傳聞看好了,信不信?由你。
據商業帝國一個視頻揭示,美國財政部新規背後是一場對中產階級精準收割的金融計劃。在華盛頓外交圈與華爾街金融圈之間,有一份極少人提及的備忘錄正在流傳。
流動性分級凍結框架
2025年8月1日起,美國財政部將啟動一套名為「流動性分級凍結框架」(Liquidity Segmentation Contingency Framework)的措施。
該框架允許在極端情境之下(即發生金融危機時),銀行機構擁有臨時性儲備配置權。金融機構可在未觸發系統性風險的前提下凍結部分客戶資產。這一制度被包裝為保障金融穩定的緩衝機制,但在全球宏觀對沖基金圈卻被稱為「中產提款封鎖線」。
華爾街最具影響力的黑天鵝預測者之一Stanphyl Capital創辦人Mark Spiegel在其最新投資者簡報中指出,這並不是為了救市,而是為了在下一次金融危機凍結中產階層手中的資產,這套機制早在2023年由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的聯合閉門報告中被提及,並被認為是應付全球金融危機的關鍵過渡安排。
犧牲散戶為代價
美聯儲局為何見死不救、不像2008年般落場救?真正的戰略是放棄散戶,穩定債權集團秩序。表面上,美聯儲局仍在維持高利率穩定金融市場的強勢態度。實際上,根據《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專欄分析師Simon Nixon透露,自2025年第二季度開始,美聯儲局內部多次會議已將對散戶投資者的承擔移除,取而代之的是債權人信心,也就是國際大型債權集團對美國主權信用的評估情緒。
換句話說,美聯儲局如今不是為保護全個市場,而是只為維護國際美元債權的信任。一位不具名的前FOMC成員更在7月份的私人會議中表示,我們不能像2008年那樣,再一次為了救市,動用全民儲蓄支援股市泡沫,那是政治不可行的,我們這次的目標是穩定系統,哪怕以散戶的財物犧牲為代價。
與此同時,根據倫敦金融中心研究院的研究報告,目前美聯儲局的資產負債表中,超過18%的按揭抵押債券(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MBS)及國債抵押組合已失去重新定價能力,但美聯儲局拒絕公開這部分風險敞口,原因正是擔心引發投資級恐慌。
這就是美聯儲局的「沉默戰略」,不救市、不講真話,只做系統穩定。而在這場沉默之中,已經有人開始套現離場,富達(Fidelity)悄悄減持納指ETF份額、貝萊德(BlackRock)增加黃金對沖倉位、索羅斯基金在7月份大幅加倉VIX與30年期美債期權,他們用行動說明,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一份危機實錄。
資金提前買黃金避險
當全球媒體紛紛高喊黃金是避風港時,只有極少數人知道,黃金市場已被提前布置為「金融災難的緩衝池」。這一輪黃金價格從6月份低點回升至每盎斯3400美元,看似是市場自然反應,實則是一場深度誘導的跨國套利計劃。
劍橋大學金融學系近日在私人閉門報告中指出,2025年黃金上漲結構中,有超過58%的交易量來自非實物交割型紙黃金合約,而這些合約背後的最大持倉機構恰恰是過往並不以避險見長的套利型基金。
其中,最關鍵的操作是由一家隱藏身份的國際基金聯盟主導,這個代號為「星信」(Project Athena),星信的組織透過在倫敦金銀市場協會(London Bullion Market Association,LBMA)與COMEX之間的期限息差進行高頻切換套利,同時透過短線砸盤與新聞面聯動炒作製造波動,最終誘導散戶在高位追漲。
聰明錢早已布局
美銀證券在其7月份最新研究中披露,該機構觀察到大量黃金ETF持倉變化高度集中在亞洲時段的開盤前後,代表交易不是自然流動,而是機構間的對賭交易。
更令人警覺的是,黃金的全球儲備地位已在悄悄轉移,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BIS)披露的資料,瑞士、德國、阿聯酋等黃金精煉國正在將黃金從本地轉存至以色列與新加坡私人金庫,以匿名託管方式存放,表面上,是安全配置,實質上,是金融戰時的資產規避動作。
這意味著,黃金的短期暴漲可能是權貴跑路的震盪偽裝。這個套利路徑與逃命路線圖反映聰明錢正在布局,散戶如何複製不做韭菜?就在散戶們討論現在該不該買黃金時,真正的聰明錢早已進入第三階段。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hicago Mercantile Exchange,CME)7月份的資料顯示,以對沖基金為主的專業機構帳戶在黃金期貨的持倉中已大幅減倉,而在同一時間,散戶交易標記帳戶的淨好倉卻增長了27%。這是一場經典的高位換手戰術--主力撤退、散戶接盤。
可是,真正值得學習的,是這波主力的3條套利路徑:
套利路徑一:黃金實物套利加交叉貨幣切割,先以美元在COMEX高點買入紙黃金合約,再在亞洲時段用人民幣兌換實物黃金,並以離岸通道轉移至新加坡私人銀行,以規避清算風險,之後,透過港幣或阿聯猶的迪拉姆(Dirham)轉向虛擬資產或對沖基金產品,以獲得非公開收益。
套利路徑二:美元信用套利加美債槓桿空單,機構透過持有30年期美債淡倉使用高倍槓桿,一旦市場信心崩潰,孳息率上升將引爆空單利潤。同時配合做淡美國地區性銀行股,構建雙殺模型。
套利路徑三:黃金聯動比特幣套利加高波動對沖策略。部分華爾街套利機構如Pantera Capital與Grayscale帳戶開始在黃金高點轉向比特幣,特別是透過微型比特幣期貨進行邊際博弈。背後邏輯是比特幣上升空間更大,黃金作為安全港的角色,升幅有限。
一份從未公開的高盛研究內部PPT被洩露,其中特別提到,2025年下半年真正的危機不是通脹重臨或者是加息,而是金融工具的失效與資訊不對稱(即美大戶知、散戶不知)的加深。換句話說,未來金融市場的戰鬥不是資產對抗資產,而是誰掌握真資訊,誰就贏得時間與決策主導權。
美元漸失錨定權
這一刻,真正聰明的人不是在追漲,而是在布局。美元信用的倒計時,一場無聲的全球信任大撤退。
美元作為過去百年全球金融系統的錨,一直依靠制度信任、軍事威懾、美元流動性這三位一體構建主導地位。可是,來到今天,這三大基石正在同時出現崩潰,而這些崩潰正以肉眼不可見的速度悄然撕裂全球結算秩序。
你看到的是美元兌其他貨幣依舊強勢,但你還沒有看到的是,這種強勢來自避險資金短期回流,並非美元資產質量本身的提升。
你看到的是美聯儲局繼續高息穩勢,但你不知道的是,中央銀行之間的非美元結算協議正在一條一條的悄悄地簽署,美元正在失去全球貿易中最隱密、最核心的錨定權。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在2025年7月份發布的深度報告,全球超主權金融機構已將美元系統性替代路線列入政策預演模型。
而亞洲某個重要金融中心披露的資料更顯示,僅第二季度的一個季度內,全球核心對沖基金的美元資產配置比例下降了8.3%,創2012年以來最大單季撤資記錄。
哈佛大學教授、前IMF首席經濟師羅格夫(Kenneth Rogoff)在最新的閉門報告中更是明確指出,美聯儲局已完成內部轉型--從美元的守護者變成美元信用衰退的引導者,他們不會再拯救市場,而是將資源優先分配給全球債權人系統,犧牲散戶是可接受的交換。
更令人震驚的是,美聯儲局正在為一種計劃性系統縮表制定技術路線圖,他們已經接受了這樣的一個未來--美元信用必須主動降階,以便構建一個去中心化但由美方主導的全球清算替代方案,也就是說,目前一切的美元規則正在被改寫。
兩種防禦系統
很多人以為,持有現金就是安全,但美國多州已經在準備金融緊急狀態預案,州級銀行若流動性告急(即有擠提危機),將可依法凍結大額個人帳戶的提款許可權。
你如果相信上述的驚嚇可能會出現,那麼,問題來便了,你還能做些甚麼?答案是認清真相,提前撤離,分散布局,建立真正屬於你的財富安全網。
這並不是單一資產的問題,也不是某個中央銀行的選擇問題,這是整個金融架構在進行一次等級轉換。
前提是,不能再依賴以美元作儲備的金融體系,你需要建立兩種防禦系統:
第一種,地理防線,開設多國銀行帳戶或可排程的境外資產平台帳戶,確保隨時轉移資金。
第二種,資產防線,配置黃金實物或信託,不是ETF、不是紙黃金,而是可以在緊急狀態中動用的價值儲存。
如果你資金少,少到不能在多國開立戶口以分散風險,那就找阿爺這株大樹來擋風雨,美元霸主地位一動搖,港元跟美元掛勾,美元郁,港元也郁,但人仔地位必上,買啲有穩定人仔收入之股票,應可任憑風浪起,我獨可釣寒江雪。
(投資涉風險,每投資者承受風險程度不一,務必要獨立思考。筆者會因應市況而買賣。)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香港好去處】2025去邊最好玩?etnet為你提供全港最齊盛事活動,所有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