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5-09-26

香港低生育難題,施政報告未解決

  今年的《施政報告》用了四節的篇幅談生育問題,並建議了一系列措施推高香港的生育率,反映特區政府高度重視這問題。這種重視是對的,但政府仍很可能低估了其難度。

 

  《施政報告》指出,香港新生嬰兒數目從2017年起連續下降了6年,但2023年及2024年不跌反升,2024年更比2023年多了3500名嬰兒,達到36700名。

 

扭生育率下降趨勢?美麗誤會

 

  香港是否已扭轉了生育率下降的趨勢?恐怕這只是美麗的誤會!我審視過政府的人口數據,從2015年至2020年,香港零歲人口的數量平均每年相當穩定地以年均4.24%的速度下降,但2021年下跌幅度卻突然增至16.37%,2022年仍有7.24%的跌幅,2023年才稍為「正常」,只跌了5.49%,到了2024年及2025年才稍有增長。這是典型的短線的「嬰兒潮」現象。第二次大戰期間,世界環境十分不適宜生育,所以生育率偏低,戰後10多年,世界各國的父母連忙要補回過去的不生,個個爭先恐後去生,所以新生嬰兒大增,這便是嬰兒潮世代的源頭。

 

 這兩年生育人數雖見回升,但仍未補回新冠帶來的跌幅。(AFP)

 

  2020年至2022年,香港一直受到新冠的騷擾,各準父母當然會有戒心,要把生孩子這志業押後一下,2023下半年以後稍高了的生育率,只是補回他們之前的延後決定而已。但可惜,這個嬰兒潮力度微弱,頂多算是個「微型嬰兒潮」。我根據政府的統計數據粗略推算一下,假設新冠沒有出現過,政府前兩年也沒有推動過鼓勵生育的措施,只是讓生育人數自然下降,那麼,2024年年中的零歲嬰兒應該有36800人,而不是那時實際上的33200人,2025年的情況也相若。換言之,雖然這兩年生育人數回升了,但仍未補回新冠帶來的跌幅,政府對此要有心理準備,其鼓勵政策收效可能極微。

 

  不過,低生育問題依然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需要更有效的策略去解決。眾所周知,香港近30多年來一直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地區之一。在1961年,港人的總和生育率是5.17,即一名女子平均一生人會生育超過5名孩子;到了1991年,總和生育率已跌至1.28,即這一代有1男1女2人,下一代便只得1.28人,人口在下滑;到了2001年,總和生育率更跌至0.93,2023年則只有0.75!30多年的低生育,帶來了現在年輕人口比例的嚴重不足,對香港未來的發展會構成重大威脅,香港人口老化更嚴重,政府的財政壓力也很難化解。所以若真的能動用社會資源鼓勵生育,回報可能不錯。

 

  不過,鼓勵生育卻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世界多個國家都曾用物質獎勵等手段鼓勵生育,但可惜收效都十分微弱,很多時都是人民看到有獎勵,會把計劃中的生育稍為提早,收了獎勵再說。生育率短暫上升後,便迅速打回原形。

 

  低生育率在高度發展的經濟體幾乎是常態,不是例外。為何如此?成本高昂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全部。按現時坊間的一些說法,在港養大一名兒童,大約要600萬元,比20多年前李麗珊替某銀行賣廣告時所說的400萬元又增加了不少。當然孩子在甚麼學校讀書對此有很大影響,但若父母,尤其是母親的教育水平很高,生孩子及養育孩子成本可能會遠超600萬元。這是因為生了孩子後,父母,特別是母親的事業人生規劃會大受影響,少了不少收入。

 

生育會令教育水平高的母親少了不少收入,增加養育成本。(AFP)

 

教育青年,倘沒下一代晚景淒涼

 

  我關注生育與教育的問題有30多年,亦曾在世界頂級的經濟學報發表過這方面的文章,所以對父母的高教育與低生育率的關係十分熟悉。10多年前,我也在香港調查過,除了上述原因外,香港年輕人不熱衷生育,尚有兩個重要的經濟原因,便是樓價太高(居住面積太小,不利育兒),及教育成本高昂,這倒不單指學校學費不菲,還包括各種學習班的費用。所以若政府有提供物質刺激,我不認為是錯誤,但若養育成本要600萬元,政府的補貼連零頭也不到,需要另尋他法。

 

  近年繼續思考此問題,認為政策的「組合拳」尚應包括兩點,才可移風易俗,使物質刺激能有更大效果。其一是要教育現在的年輕人,使他們明白沒有下一代,或許現時生活會自由一點,但到他們70、80歲以後,可能有不測之險,不但無人照顧,晚景淒涼,而且寂寞無垠。但因為人類壽命這麼長是一個很現代的現象,從前人生七十古來稀,所以社會中人基本上領略不到老而無家人所帶來的後果,必須多鼓勵文藝影視界多創作相關的家庭劇,使多些人明白要有下一代的好處,此種好處亦不是靠狗便可補償到。

 

男女分擔育兒時間成本,增誘因

 

  其二是在人生規劃上,要調整生育的成本由誰來承擔。諾貝爾獎得主高典(Claudia Goldin)今年初有論文詳細分析這問題,生育的主要決策者是女方,在女性教育水平大幅提高了的社會,她們工作的誘因很大,育兒的時間成本要由男女雙方公平分擔,減少對事業的影響,這應成為一種制度、一種社會共識。高典發現,此意識一旦形成,生育的誘因會大增,美國人教育水平高,但生育率遠超香港及內地,原因正是他們有此共識。特區政府也可參考高典的建議,在政策上下些工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知識庫】施政報告鼓勵生育政策

 

  -延長初生子女可享額外免稅額的時間,由一年增至兩年。每名子女出生後首兩年,納稅人可就該名子女享有雙倍免稅額(即26萬元)。

  -未來3年將新增15所資助幼兒中心,合共提供約1500個0至3歲的兒童日間照顧服務名額。

  -在本學年擴充「在校課後託管服務計劃」,名額不再設上限。

  -為方便孕婦輪候醫療服務,設立關愛窗口。

  -醫管局繼續增加輔助生育服務名額,2025/26年度會由兩年前的1100個增至1500個。

 

(本文原載於9月26日《香港經濟日報》)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送禮活動浪接浪!想緊貼著數活動消息?即Like etnet 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

更多雷鳴天下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雷鳴天下 #港台評論 #生育 #施政迴響 #新生嬰兒 #人口老化 #養育成本 #香港經濟發展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關稅戰
大國博弈
More
Share